一曲插队女知青嫁给农民光棍的“青春之歌”?(图)

作者:秦全耀 发表:2012-07-15 12: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1974年2月8日,青岛下乡到诸城县的女知青廖晓东因急性肝炎去世,年仅27岁。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发出《关于开展向下乡青年廖晓东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以及廖晓东的事迹——《青春之歌》。

《通知》指出,廖晓东是上山下乡知青的好榜样,要教育广大知青学习廖晓东的革命精神,扎根农村,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在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青春。

1974年12月共青团山东省委发出《向廖晓东同志学习 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大众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火红的青春》,报导她的先进事迹;诸城县团市委开展了“向廖晓东同志学习”活动。小学语文课本也将其选为教材。一时间,廖晓东成为各级组织大力宣传的知青英雄。

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唱响的究竟一首什么样的“青春之歌”?

1968年,高中毕业的青岛女知青廖晓东下乡来到诸城县,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贫穷山区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忆苦思甜大会上,三辈贫农的村支委、民兵连长卢照东痛诉家史:

“俺家三辈讨饭,三辈没媳妇,三辈孩子没有娘——爷爷捡了俺爸爸,俺爸爸又捡了俺,俺这都三十多岁了至今还是光棍。……多亏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俺这才革命造反当上干部……”

21岁的廖晓东被彻底震撼了,她当即表决心: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彻底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为了不让贫下中农打光棍,她坚决要嫁给卢兆东。

1969年五一节,一辆独轮车推着廖晓东的全部嫁妆:一个暗红色旧木箱和绑着红布的铁锨锄头,来到了“新房”——一盘土炕、一口铁锅、一个大缸和土坯“碗柜”为全部家当的三间草房。从此后,廖晓东脱离了知青组群体,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贫下中农“婆娘”。

婚后的廖晓东,每天天不亮就挽着袖口和裤腿子,穿着“呱嗒子”(用车轮胎钉的一种鞋,脚腕处用麻绳系着)上山下地、做饭、喂猪、挑水、洗衣。晚上参加忆苦思甜、念“语录”背“老三篇”、排演节目、唱革命歌曲,唱的最多的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

廖晓东谢绝了推荐她去上工农兵大学的机会,坚决不返城就工并写倡议书阻止当时刮起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风。

而她那好吃懒做几乎目不识丁的贫下中农丈夫,却封建思想极为严重,经常把她关在家里打得浑身青紫……

1970年五一那天,廖晓东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儿子。

1972年,她主动办起了村小学,带领学生边学习边劳动。1973年8月,廖晓东又生下第二个孩子,女孩。

高强度劳动,艰辛的生活,她终于病倒了。在冰冷的土炕上咬牙一天天强撑,直到实在撑不住了,村民把她送进了乡医院,27岁的廖晓东,在这里走完了6年的“与贫下中农彻底结合”之路。永别了4岁的儿子和6个月的小女儿,还有那重新沦为光棍的贫下中农丈夫。

诸城市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表彰大会,宣布追认廖晓东为共产党员。

……

廖晓东是烈士遗孤,养父是老红军、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高中毕业后本来完全可以在青岛找个好工作或者上学当兵,只为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号召,主动走上了一条“最彻底”的“与贫下中农相结合之路”,为了实现革命理想,用6年的艰辛付出,给自己27岁的年轻生命画了句号。

2011年7月1日,120多名青岛老知青来到诸城花石子村廖晓东墓前举行纪念碑落成典礼,费用全部都由老知青们自筹。

廖晓东的弟弟在墓前读了《给姐姐的一封信》,读到动情处,几乎是在哭喊:“姐姐,亲爱的姐姐,为什么你受那么多的苦和累不对弟弟说一声呢?不对家里人说一声呢?当爸爸病重时,家里多么需要你啊!可你没有回家,那时,你的工作和婚姻完全可以有条件在青岛解决啊,可你为什么一定要在农村扎根干一辈子呢?!我至今也不理解你啊!姐姐!!!……”

老知青代表找到了廖晓东的丈夫和儿子,那位当了30多年光棍,幸运地被女知青舍身“相结合”的贫下中农,过了6年打老婆瘾之后继续当光棍至今,贫困潦倒,拒绝接受采访。

廖晓东的儿子卢守伟1984年被照顾农转非,1990年招工进陶瓷厂,早已下岗,目前在诸城龙王庙子村租赁了一间民房作为栖身之所,年仅30多岁就因患脑血栓行动不便。

谈起他的妈妈,卢守伟说:

“俺大大(当地对父亲的称呼)是个穷山沟里的庄户人,也没什么文化,封建的那一套很重,他们结婚后,俺妈很泼实(能干),有时候出去参加个会,帮村里的小孩学习学习,俺大大就生气,两个人就打仗,俺大大经常打俺妈,唉……!”

......

一个读过高中的城市女孩,受政治运动感染而完全失去了自我,被政治信仰淹没、浸透,完全被这种信仰支配着,生活着。她已经不再是她自己,不再是一个有着正常情感、困惑和烦恼的青年人,她是如此单纯,却又如此执着,像一架灌满指令的机器人,并最终为此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生命,甚至空白着的女孩子情感。

廖晓东吃了6年的苦,作了许多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事,尤其是选择了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那么简单的就把自己身体都奉献了,仅仅为了“不让贫下中农打光棍”,但她确实做出来了,也许还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我激励着,自我崇高着。

这就是各级组织要求所有知青学习的廖晓东《青春之歌》。

这究竟是一首“青春之歌”?还是一场愚昧悲剧?

同为老知青的诗人海歌为此作了一首诗: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
每当听到这首哀怨的歌,
我心中涌起无限悲伤
一个喜欢唱月亮的姑娘,
永远的留在异乡。

她的墓碑前,
摆放着同学们送来的鲜花,
青青的草,
已经在发芽、生长。

潍河讲述起她的故事,
悲苍的歌声在阔野里回荡!

(本文有关廖晓东素材全部选自《青岛知青网》“窗外的海风”)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