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清河坊的传奇岁月(图)

作者:吕天璐 发表:2013-01-20 13:5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曾几何时,因为一句“为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很多人到了杭州都会去拜访胡雪岩故居。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这是胡雪岩故居一进门轿厅里的一副楹联,倒也说出了胡雪岩当初为人与经商之道。史料记载,胡雪岩“家素贫,年弱冠,入钱肆习贾事,以诚谨闻”。胡雪岩从钱庄学徒到富甲天下的巨贾,其原因与的“厚”“真”不无关联。然而,巨大的成功和财富,又可能使人热昏了头脑而变质。看胡雪岩故居如此赛王侯的奢华,挥金淫逸,纵情声色,已经种下落败的种子。果然,豪宅建成后仅20年时间,胡雪岩便因为经营失败,家资罄尽,死于忧惧与潦倒。有道是“富不过三代”,胡雪岩连一代也没有富到头。

一朝繁华盛世

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的资产已达白银二千万两,田地万亩,成了当时的大富商、大地主。于是,他开始大兴土木,广建住宅园林。他选中了当时杭州东南的元宝街,建造“芝园”(即现今的胡雪岩故居)。元宝街只能算是一条窄窄的小巷,两头低中间高,呈元宝状,相传这里曾经是浙江宝藏贮藏地,故而得名元宝街。大概是为了图个吉利,胡雪岩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来建造他的豪宅。这座宅院由当时著名的叠山匠师尹芝设计。时人描述“入芝园,绕回廊,循华观,瞰高阁,临清池……无品不精,有形皆丽”。

胡雪岩故居所在的元宝街,正在今天的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内。当年胡雪岩为宅院选址,看中的就是清河坊的繁华。清河坊曾经是杭州文脉所在和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名人、老巷、旧居、百年老店密集,是杭州历史生活、风土人情的一个缩影。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钱塘第一井、唐朝天门、于谦故居也在此处。明朝书画家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正是对当年清河坊繁华盛世的描绘。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于是,皇亲国戚和权贵内侍纷纷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修建宫廷私宅。中河以东建成德寿宫,上华光巷建成开元宫,后市街建成惠王府第,惠民街建成龙翔。建炎三年(1129年),谋害岳飞的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被封为清河郡王,他在今天的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于是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作为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清河坊街旧时有“前朝后市”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庭”,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这一带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

举手投足皆传奇

阅尽了千年历史,清河坊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大街小巷刻下了杭州不同时期的印记,可以说是杭州仅存的一部濒临散页、但仍不失完整的杭州古都历史教科书。漫步其间,历史会在你举手投足时告诉你曾经的故事:以著名诗篇《石灰吟》而留传于世的民族英雄于谦,就出身在祠堂巷里;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这里建起了与北京同仁堂遥相呼应的庆余堂中药房;有1000多年历史,直到1956年才关门的保和堂药店在华光巷口,传说与白娘子有过一段爱情的许仙曾在这里做过伙计……当年,河坊街不仅是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更是南宋的文化和经贸中心。杭州人可以去“老字号”商铺孔凤春香粉店买点儿胭脂水粉,转个街角再到万隆火腿店买些火腿回家煲汤,宓大昌旱烟店、叶种德中药堂、王顺兴面馆、翁隆盛茶庄……这些店都是老杭州人再熟悉不过的市景了。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4月27日午时,一个新生命在清河坊太平里的一户人家诞生了,这就是明朝名臣于谦。于谦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15岁考中秀才,16岁起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写下了有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诗成为他一生为人的写照。于谦成名于1449年8月的“土木堡之变”。当时,明英宗被俘,成王监国,以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师。1457年,英宗复辟,忌恨于谦,因此以“意欲谋逆罪”将其杀害。1465年,于谦冤案昭雪,恢复官位名誉,谥“肃愍”“忠肃”。杭人认为岳飞、于谦为西湖山水增添了英气,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于谦故居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光绪年间复修。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为民居,1989年整修后恢复为于谦故居。重修后的故居较好地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前筑有影壁,后院有琴台、半亭、水塘,植有修竹寒梅,环境清雅。近人钟毓龙《说杭州》载:“祠堂巷,北通太平坊巷,南山河坊巷,东由高银巷出太平坊,宋时名南新街,明于忠肃公谦之宅在此。后其宅改为怜忠祠,故有此巷名。”

说起河坊街大井巷,老杭州几乎无人不晓,此巷毗连清河坊,旧日巷内有胡庆余堂、朱养心药室,张小泉近记剪号等诸多百年老店。大井巷因巷内之大井而得名。此井深约4米,静止水位1.8米,井水系孔隙水和裂隙喀斯特水的混合,号称钱塘第一井,旧名寒泉,又名吴山井、吴山泉,俗称大井。钱塘第一井系五代吴越国德韶和尚所凿。据载,此前这里为寒泉,即散漫之泉,至德韶国师开始聚之成井。此泉水不杂江湖之味,甘甜寒洌,泓深莹洁,异于众井,故名钱塘第一井。又因此井出凿时规模甚大,周四丈,故俗称大井,因井口无盖,常年有人掉落水井,为此,遂于南宋绍兴年间由太尉董德元捐钱,用大石板盖住井口,上开五眼。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杭城大旱,城中诸井均已干竭,独此井不涸。日下万绠,井水仍然不增不减,人们以为神异,明洪武五年(1372年),参政徐本立石,正面刻“吴山第一泉”五字,背面记述此井在南宋淳祐年间大旱之时救济百姓之事。现五眼井尚存,井圈为六边形,深约4米,井壁用条石菱角式砌筑,井水清澈见底,依然从不干涸。杭州人的生活从井边开始。如今大井仍在滋润着这方土地,养育着这里的人们。

来源:网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