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实况:文人争作碑志 无清高(图)

作者:轻描淡写 发表:2016-11-17 01: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名臣岳飞的名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一定令明君感慨万千。(看中国合成图)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里,金钱名利显得非常重要。无论古今,应该都很少人会确切说自己不爱钱与名利吧!若说不重视金钱名利倒有可能,可若说完全能放下钱财名利的诱惑,可就难啰!而且,这类人应该会被归列为正当、清明的一派。南宋名将岳飞有句名言即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此话说得真是忠义之气奔腾、正气十足。看来在古代,能否不受金钱的诱惑,也是衡量文人的标准喔!

唐代长安实况 文人争作碑志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句话,真是把金钱的好处与莫大诱惑说得够透彻了!若发问谁不爱钱,很少人能真心说不爱。因为,金钱的作用可不小,没钱可就真是万万不能了。可是,若说到读书人抢着帮豪门人家、高官或名人撰写碑志,以赚取金钱财富,那可就真是令自身的清明倏忽锐减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古时还真不乏这般的情况呢。

李肇于《唐国史补・卷中》记载:“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贾然。大官薨卒,造其门如市,至有喧竞构致,不由丧家。是时裴均之子,将图不朽,积缣帛万匹,请于韦相。贯之举手曰:“宁饿死,不茍为此也。”

此段文献的意思是说,在长安京城中,大家争相要撰写碑志(镌刻于石碑上的文辞,又称“墓碑”、“墓碣”),就像是市上作买卖般。大官逝世,为了要帮他写碑志而登门之人多到像在市集般,甚至还大声喧哗的互相竞争以将撰写碑志之事招揽到手,连丧家都作不了主。当时裴均的儿子想为父亲谋得永垂不朽的功勋名望,就积聚缣帛高达万匹,以此邀请宰相韦贯之帮忙撰写父亲的碑志。韦贯之则回复:“我宁可饿死,也绝不随便作此事。”

争作碑志无清高 拒收钱财有节操

李肇明确的将唐代文人贪图金钱贵物或名利,而争相撰写碑志的社会情况给纪录了下来,让后人都能知悉唐代的这一社会现象。我们能苛责说因为文人爱财而导致这一社会奇观吗?只怕这一心理都是人人难过的关吧!不过,大官薨卒,文人不多思索或论及逝者对社会的意义,反倒只上门争着要作碑志,还由不得丧家作主,这些种种难堪的丑态,倒会让一旁的人认真思索,这些读书人是否真的有将圣贤书读透、读懂、读进心坎里?否则,怎么会连文人该有的素养与节操都在竞夺碑志的过程中消散了呢?

或许,正是因为“爱财”这一种心态过于普遍,所以历代那些为了维护正义、事理而不理会富贵诱惑的清官,才显得可贵,并成为众人的典范,而其事迹也受到大家的推崇与广传。

据文献载,沉默寡言、也不喜奉承他人的韦贯之由一介布衣到担任宰相期间,从未更改居室。居高位期间,也没有其他官员敢送大礼,他逝世时,家中并无多余钱财。欧阳修等人于《新唐书》中赞曰:“韦贯之忠实。”

其实,熟悉中国历史之人,一定能列举出多位拒绝钱财诱惑的高官或文人,只是将这些心境清明者与大众相比,可就是寥寥无几了。

莫怪爱国名将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一话语,势必是他经历了一番官途波折后所得出来的结论,也势必让爱国忠君、坦荡正直、胸怀大志者,以及一些明锐君主闻言后,感慨万千、心有戚戚焉。

 

参考资料

严杰译注﹔周勋初审阅《中国名著选译丛书67唐五代笔记小说》(台北:锦绣,1993)

韦贯之(维基百科)

《唐国史补》《新唐书》(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看中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