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迷信”一词变得如此可怕?(图)

发表:2017-02-26 0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谁让“迷信”一词变得如此可怕?
1949年之后,“迷信”被“污名化”。其实,一味地与过去决裂,不注重历史的延续,文明会走向歧途。(图片来源:Pixabay)

在今天的中国,“迷信”已经成了愚昧、疯狂的代名词。种种政治运动中也每每举起“反封建、反迷信”的大旗,对不同的群体进行运动式的攻击。“迷信”一词为何变得如此可怕?它原本的意义是什么呢?

传入中国的“迷信”一词

其实,“迷信”一词传入中国,是清末的事。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皇朝经世文新编》中收录有日本佚名作者介绍欧洲的文章,其中出现“迷信”一词,与宗教合用,指与理性相对的信仰状态,词性中立,并无褒贬之意。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的多篇文章中使用“迷信”一词,基本沿用日语“迷信”的含义,即,若信念出于理性之外,则可称之为迷信。

另外金观涛、刘青峰的《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观念史研究》一书中亦有对“迷信”一词的追溯。他们发现“迷信”一词最早出现于1897年的《时务报》,其中提到的“迷信”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其含义也与后来使用的具有批判意味的否定性名词的“迷信”大不相同。总而言之,“迷信”一词在1900年之前即使已经出现,也并没有获得广泛的使用。

1900至1915年间,“迷信”一词的使用逐渐增多,其含义亦由信仰鬼神而至信仰宗教,继而扩展至信仰儒家伦理,虽然这一时期,“迷信”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否定性名词得到比较广泛的使用,然而笔者注意到这一时期人们在使用它时,大多是用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优劣、对抗、融合等问题的,也就是说“迷信”在这时并没有成为一个社会公认的反面靶的,而备受挞伐,人们只是借用这个名词来讨论问题。

“迷信”词意的拓展

新文化运动以后,其含义再一次扩展,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也就是这个时候“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被高高举起,而作为对立面的“迷信”与“专制”亦在同一时间成为讨伐的对象。当时,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一批仁人志士开始思考中国可能的未来,在“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的影响下,激进的文化先锋们开始鼓吹与旧有的道德伦理与风俗习惯决裂,提倡文明、理性的新生活。在崇尚科学与理性,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之下,原来仅仅用于表示与理性思维相对的信仰方式的“迷信”一词,逐渐成为旧式生活的表征,甚至成为被“污名化”的传统的代名词,藉以和“现代文明”划清界限。至此,“迷信”一词,在逐渐普及的同时,也确立了词语本身的主观价值与意识形态根基。

“正是随着‘科学’一词的大量使用,‘迷信’作为其对立面而同时被提及。”当然这二者虽然都是同时对举着出现,它们的命运却是截然相反,“科学”一词在近代中国声名日隆,而与之相对的凡是被划入迷信范畴里的事物日益感受到的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1949年之后,迷信一词基本保留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含义,并在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国家话语批判的对象,如“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等。然而,一味地与过去决裂,而不注重历史的延续,文明也会走向歧途,在数次过激的社会主义运动中,迷信的范畴被无限地扩大,甚至上纲上线,凡与旧有思想、文化、传统有关的事项,多被视为迷信,批斗之风,甚嚣尘上。



责任编辑:飘蓬徜徉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