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足迹与恐龙足印交叠。(视频截图)
在德克萨斯州靠近Glen Rose的Paluxy河沿岸发现的人类足迹也许是最为公众所熟知的。1908年Paluxy河岸经一场洪水冲刷,暴露出了分属Glen Rose构造,Paluxy构造和双山构造的地层。这些地层都可追溯到1.2至1.3亿年前的早白垩纪时期。
有趣的是,在离San Antonio不远的Bandera也发现了同样的岩层,而且也发现了人类足迹。而直到1938年,对Paluxy的神秘化石足迹的研究才真正开始。供职于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脊椎古生物部的Roland T.Bird以其“官方”的身份在一具雷龙化石的旁边发现了一组足印,但在1939年5月号的《自然历史》中却否认说:“虽然那组足印天衣无缝,但在爬行动物的时代决不会有人类存在。”Bird认为他所看见的足印属于一种“灭绝的类人猿”。但这个结论漏洞百出。因为根据进化论,类人猿在雷龙时代结束后1亿年才出现。
Paluxy遗迹成了一个旅游热点。在大萧条(1929-1933)期间,当地开始发掘恐龙和人类遗迹化石,并把它们作为纪念品出售。其中一些标本完全是肆无忌惮的投机商们的仿制品。不幸的是,某些保守派学者后来以这些赝品作为否定所有已发现遗迹的口实。但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无可辩驳的新遗迹。有些在岩层之间,有些则在Paluxy河岸的数英尺深处,根本没有仿冒的可能。
Paluxy河沿岸的发现是人类遗迹和所有曾在这里生活的动物的遗迹的混合体。雷龙的脚印,令人生畏的暴龙的爪印,其他恐龙的三趾足迹,及一种生活在数百万年前,并不与恐龙同时代的剑齿虎的足印同时并存。至于人类足印,大都是连续的,突出于Paluxy河岸,步幅自然,并延伸至河床。许多足印为赤脚,大脚趾清晰可辩;另外一些显示步行者穿有某种“鞋”,类似于鹿皮鞋或薄凉鞋。有一具化石保存极为完整,甚至可以辨认出鹿皮鞋上的鞋带。一些足迹证实步行者与现代人类身高相当,鞋的尺码为7-13号。另一些足迹属于儿童,其足迹既小又浅。更多的足印长达116英寸,步行者身高应达绝无仅有的21.5英尺,步幅达7英尺-这是名副其实的巨人了。
但最为令人称奇的是,所有这些足印与恐龙足迹存在于同一地层中。在少数化石中,人类足迹甚至与恐龙足印交叠。这证明在该岩层尚未形成时,二者就已同时存在。伊利诺伊大学的A.E.Wilder Smith博士在评论这些化石的重要性时说:“一件真正的在同一岩层中的人类足印与恐龙足迹的化石胜于100年的进化论教育。它足以推翻整个达尔文理论,并引起生物学所有领域的革命。”
其他地区发现的足印化石可以追溯至更早的地质时代。《美国人类学家》第四卷(1896)第66页描述了在西弗吉尼亚Parkersburg以北四英里的Ohio河畔的岩石中发现的一件近乎完美的足印化石。脚印长14.5英寸,嵌于一块大石头中。尽管该文献并没有给出太多细节,一位专家应用现代地质断代方法,根据其描述的岩石类型及其在河边的位置计算出该足迹至少有1.5亿年的历史。
7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约克山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Rex Gilroy博士在维多利亚山发现了巨大的脚印。试探性的估计认为此遗迹至少有2亿年历史。
1927年1月,一位名叫Albert E.Knapp的业余地质学爱好者在峡谷内的一座小山上考察时,在一堆石块中发现了该化石。他拾起该石块仔细观察并把它带回家。经过进一步的检查,Knapp惊奇的发现,“该化石系由鞋跟离地时所带起的泥土所形成,这块岩石在当时呈弹性态。”鞋的印迹保存的出奇的好-鞋跟的边缘光滑而完美,其右侧比左侧磨损的严重-证明这只鞋被穿在右脚。但最令人惊奇的是,Knapp所发现的鞋跟化石是三叠纪石灰石-至少有2.25亿年历史。此化石后来经一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专家鉴定,证实了Knapp的分析。分布于化石各处的微小硫化汞晶体的存在亦证明它是古时的遗物。
但直到显微摄影揭示了鞋跟上的皮革是由双线缝合而成,远古鞋跟遗迹才引发了真正的惊叹。双线的细微部份十分清晰。一条线沿鞋跟的外沿,另一条在低于第一条线三分之一英寸处与之精确平行。使研究者们困惑的是,该化石中所用的线竟比发现它时的1927年鞋匠们所用的线在做工上还要精细。正如加利福尼亚Oakland考古博物馆荣誉馆长Samuel Hubbard先生所言:“地球上今天的人类尚不能缝制那样的鞋。面对这样的证据,即在类人猿尚未开化的亿万年前,地球上已存在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进化论将何去何从呢?”
(待续)
责任编辑:姚馥鎂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