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画像,见于《晩笑堂竹庄画传》。(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杜甫《前出塞》(共九首选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解析
这首诗,在杜甫《前出塞》中,原列为第六首,是组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出塞”(及“入塞”)曲(或称《塞上曲》《塞下曲》),原为汉乐府曲名。“塞”是边防要塞,多指西北一带边塞;这类诗歌,多为反映边疆军旅生活的军歌。杜甫写过多首这类诗歌,先写的九首名《前出塞》,后作的五首称《后出塞》。
这首诗,模拟一个戍边战士的口吻,通过其从军生活的描叙,表达诗人对边战事件的看法。
前四句,可能是提炼流行于军中的民间谣谚,写战场情况和战斗经验:拉弓就拉那力量大的硬弓啊,射箭就射那箭杆长的好箭!射敌人时,先射他骑的马啊,捉敌人时,先捉他们的头领!--这里既再现了战争的紧张激烈和杀伤的残酷无情,又镕铸了深隽的战事哲理和精明的战术技巧。因为,马目标大而易射,马倒则骑者非死即伤,失去战斗力,故而先射马。贼王被擒,贼兵往往自相溃乱,“先擒王”就事半功倍。这四句,古代诗品家,曾赞之为“大经济语!”(张远《杜诗会粹》)。
的确,它们经过杜甫此诗的张扬,已成为中国古文化中精辟的名言,为后世广泛引用,用以比喻说明凡事要集中精力。善抓关键,击中要害,凡如此者,就易致成功!后四句则在前四句的基础上,作了新的生发和质的升华:杀人,虽在战争中不可避免,却也该有个限度,不可滥杀!同时并存的诸多国家,各宜自守疆界,不可越境生事!(杜甫在《前出塞》的第一首诗中,就曾严正地谴责:“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如果能够制止外敌的侵犯,又何必妄杀生灵?!“岂”:哪里,何用。“杀人亦有限”,有的版本作“杀人亦无限”,句意是各国本来都有自己的疆界,原应和平共处;若是想越界而侵陵他国,则引起战争,杀人就无限了。这跟后两句,并列为两个命题。清人沈德潜认为此句“作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唐诗别裁》)可备一说。通行本作“有限”则使后四句连成一气。句意谓:在必要时,对敌人该砍杀的还得适当砍杀。即,一旦受到外敌入侵,为保卫祖国领土,维护民族尊严,我们自当勇敢反击,有效地克敌制胜(回应前四句)。(在这《前出塞》的第三首中,诗人以征夫第一人称的口气,曾豪迈地自许:“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好汉们发誓报效祖国,虽然吃苦牺牲,又有什么惋惜怨愤?功成名就,像汉代那样,把肖像画在麒麟阁上,战场埋骨虽尸体速朽,也甘心情愿)但这类边防战争的目的,仅仅在于制止别国的“侵陵”。只要能达到击退并防止外敌“侵陵”的目地,就决不可“多杀伤”。
天宝年间,边将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为贪功邀赏,而先后与吐蕃交战,安禄山亦构祸于契丹,广泛征调百姓,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在这《前出塞》的第一首诗中,写应征战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联系起来,在组诗中表明杜甫既坚决反对乱“杀人”的侵略战争,又积极赞成“制侵陵”的正义战争,表达了他对当时边疆战争的正确观点和卓越评判。诗句既浅显生动,又深峻警策,于工整流畅中,给人以意象丰厚的感受。古人曾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胡震亨《唐音癸签》)。此话虽说绝对了一点,但杜甫反映时事的诗,写得最多最好,确是令人敬佩的事实。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一千古精准之理,从古以来,都有昏头将军,置若罔闻。其失败的命运,往往是如影随形的。
来源:正见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