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公有领域/Pixabay/CC0)
【看中国2018年10月30日讯】有朋友转给我一篇文章,说它在教育圈刷屏了,已经“100000+”。这个意思是说,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个文章写得太好了,很多人都在读,很多人都在赞,很多人都在转。
这个文章是《全世界先进的教育都已经换了赛场,我们还在旧的跑道上拼命!》作者署名白滔滔,发表于微信公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这种标题的文章刷屏,我并不感到惊讶。它走的仍是“不转不是……”、“再不……就来不及了”等大呼小叫的套路,是另一种形式的“跪求体”、“哭晕体”和“吓尿体”。我并不认同官媒道貌岸然地反对网络“浮夸文风”。这类文风是网络时代的通病,在中国尤甚也有它的原因,如果说有问题也不该由网民来负责任。
我点开文章浏览了一下,感觉写得拖沓。所以回复了一句:“水垮垮、惊诈诈。”——等等,教育界?而且似乎是创新教育界!这等文化重镇里奔走相告的文章,我岂能随便差评?于是我正襟危坐,再点开文章,仔细拜读了一遍。
制造焦虑刺激消费、跑道还是旧的好
中国社交媒体中,呼天抢地的文章太多了,“男人读了沉默,女人读了流泪”,但谁读了也不能太较真。我也没对中国教育界有什么幻想,不过创新教育界还是值得拯救一下。因此,我写这篇点评不是针对作者的褒贬,而是仅仅对一篇教育界刷屏文章的文本分析。
文章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弊端痛心疾首,捶胸顿脚地呼吁改革和创新,是它引发强烈共鸣的原因;作者走遍世界,分享亲身经历,显得亲切而可信。——算了,还是直接说“但是”吧!但是问题在哪里呢?首先在逻辑,其次在良心。
文章四个要点:我们强调成绩,别人在强调能力;我们强调竞争,别人在培养合作;我们强调学科学习,别人强调人的价值;我们不肯改变,别人拥抱改变。
不同意的请举手——肯定没有!说得太正确了。不过好像每个字都很眼熟?是啊,不就是说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吗?好东西就是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我完全赞同。可是它不会刷屏。刷屏的还是那个“哭晕体”标题——真的没人看出标题的问题吗?
文章中反复强调的是,不要强调竞争,让成绩排名见鬼去吧,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价值。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中国家长日夜焦虑,让多少孩子废寝忘食!——然后呢,你以为作者会告诉你说“人生不是赛场”吗?不,他跟你说的是:不是不比赛,而是换了赛场了,你还在这里拼命跑啥呢?!
紧张的考场上,离交卷时间只有20分钟了。你看了一眼作文题,花两分钟绞尽脑汁定下思路,然后奋笔疾书。当你挥汗如雨,一篇满分作文差点就要炮制完成的时候,监考老师走过来提醒你说:这是英语考场,你为什么写了一篇汉语作文?——想一想那种绝望吧!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是:加油啊,我们要输了!“站错了赛场”的焦虑是:我们输惨了,连名次都没有!
到了另一个赛场,要不要焦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呢?作者可能说,另一个赛场上,不强调竞争,不搞成绩排名,没有起跑线或者有多条并存的起跑线,它有完全不同的比赛规则。
我相信这会让中国家长更加焦虑:那它的比赛规则到底是啥呢?有没有捷径可走?有没有空子可钻?有没有辅导老师,有没有课外培训班?哦,您就是啊!看您的文章,买您的书,上您的课?有没有折扣呢?为了推进中国创新教育事业,前100位报名者打五折啊?五折也不便宜呢,不过既然是一个全新的赛场,总得付出点成本来让我娃熟悉它嘛。
这就叫制造焦虑刺激消费。焦虑经济学的要点是:你永远跟不上时代的急速变化。新思维、新技术、
以应试教育的心态和方法,去参与“素质教育”的比赛,中国人从来都不会落人之后:不就是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的证明吗?不就是要求动手能力吗?不就是要求批判性思维吗?……这些都可以搞成“高考模拟试题”,名师指点,专业辅导,全面代理!
道有点旧,但是用起来很顺当。
不想探讨教育体系合理性、那还说什么换赛场?
一种可能的辩解是:作者说的是国家站错了赛场。如果国家带领我们换个场子,家长们、娃们就轻松了。方向对了,大家嘻嘻哈哈地往前跑,国家也能赢。作者喊话的对象不是普通家长,而是国家,或者说希望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们跟他站到一起,大家一起扯起嗓门对着国家喊:改革!改革!改革!
如果以“国家队”的名义参与全球竞争,国家喉舌们早就苦口婆心地告诉你了:目前就是最好的体制,而且我们一直在赢。有人说:当年的《大国崛起》系列片是谦卑的学习心态,如今的《厉害了,我的国》是无知的炫耀。这是太小看国家了,不明白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再说,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去参与竞争,去选赛场,去比赛,去战斗,国民个人的价值就变成可以为“大我”牺牲的“小我”了。孩子们的自由、快乐和爱的教育,实在是微不足道了。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但是改革的倡导者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当作“敢于进谏”的忠臣:再不改革国家就要输了,就要完蛋了!
有人会说,那么这篇文章的问题,就是文不对题,作者当了一回“标题党”啰。如果不计较标题可能引发的误导,文章内容还是可取的嘛。呼唤教育改革,拳拳赤子之心啊!
如果是这样,我也不会熬夜写这些文字了。可恶的是,跟古代真正的谏言相比,这类文章虚张声势,大话连篇,稍微碰点正题,立即就吓得屁滚尿流。比如,在一番纵横捭合、指点江山之后,作者突然得了软骨症: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不想去探讨什么现有教育体系的合理性、必要性,也没有能力去给出一个完成的修改和替代方案——但是,我只是从最朴素的、最实际的角度去考虑,我的孩子如果从小就被迫学会的是对人不能太真诚、太老实,要存心思、有心眼儿,随时提防、随时警觉,怕吃亏、怕被淘汰。那么,长大成人之后,他的这种怀疑性人格的心态,怎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呢?
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失在智商、勤奋、能力上,而是失在我们的孩子过于“聪明”上,过于“现实”上,过于“利己”上。
拜托,您都在建议国家换赛场了,还说“不想去探讨什么现有教育体系的合理性、必要性”,玩儿谁呢您?文章中举那么多国外的例子,我以为不只是炫耀作者见多识广,而且是想要推动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呢。
上面的结论应该改为:中国教育的失败,不是失在孩子们的智商、勤奋、能力上,而是失在大人们过于“聪明”上,过于“现实”上,过于“利己”上。
这当然也不是什么新话题,但是它有所进化:那就是借助网络的方便,“聪明”、“现实”和“利己”的人更方便表演了。
文章最后的结论,也就是作为提示语首先让读者看到的,是这样一段话:
中国是一个巨无霸,它启动任何的事情都会很费力,很慢。
但是,我们可以慢,必须要先入场。我们的教育,必须离开旧有的跑道,迈入世界公认的教育新赛场。
否则的话,我们在自己陈旧的、封闭的跑道上,跑得越快,距离真正的教育,也就越遥远。
说实话,第一句话就把我噎个半死。它是一种典型的洗脑话术,打着创新教育幌子的人,怎么能够不假思索地引用?有了这一句作为挡箭牌,后面最好的表述也都是正确的废话,说了也是白说。
没错,中国是一个巨无霸,但是,谁说“它启动任何的事情都会很费力,很慢”?我们的举国奥运动员,很费力、很慢了吗?我们半夜发个通知就可以增收股市印花税,这是很费力、很慢吗?从超生罚款到二胎鼓励政策的变化,很费力、很慢了吗?人家修改一个课纲,又有议会质询又有街头抗议,我们的教材改起来多容易?人家修改一个法律争吵几十年,我们不就举手全票通过吗?
一切对权力有利的事情,就是全民动员体制优势;一切对权力不利的事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如果真想推动创新教育,就请别再跟着洗脑话术鹦鹉学舌了。这跑道旧得实在有点难看了。
跑道虽然有点旧、但它就是为您量身打造的
不好意思,我越说越不客气了。带着歉意,我回查了一下这家公号“童书妈妈三川玲”——这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是:“做童书妈妈这几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我们深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教育动态”,可见它不仅仅是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的——希望能看到它对中国创新教育孜孜以求,让我多一些敬意,少一些火气。
作为童书出版人,“童书妈妈”很勤奋,卖了很多书,很多书……不幸的是,我看到了去年3月,出版公司被要求限制外国作家所著儿童读物在中国的销售数量,童书出版界一片悲愤的时候,“童书妈妈”及时地作了一个表态,写长文“把中国童书出版的这十年间所发生的真实情况,给大家做一个坦诚的汇报”。她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外国童书在中国出版的太少还是太多,品质是太好还是太差?
第二,我们的孩子要看多少外国童书,要看多少中国童书,什么样的比例,怎样挑选呢?
第三,外国童书的大量引进,会不会影响中国原创童书的发展?
觉得自己比别人理性和聪明是吗?遗憾的是,稍稍读点历史,就会发现这些为出版审查做的辩护,不过一再地拾人牙慧而已。纳粹分子在柏林烧书,差不多都是这些理由。
出版限制的要义,在于“限制”,而不是它阻止了哪些坏书,鼓励了哪些原创。你咋个不说正是苏联政府英明的出版限制,催生了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这样伟大的作家呢?
一个为出版限令叫好的出版人和她的机构,是没有资格谈论创新教育的。跑道虽然有点旧,但它就是为您量身打造的,还是别换赛场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日敦社幼师学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