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灵借助庙中泥塑判官为儒生解天理人欲之辨.(图片来源:维基百科/CC BY-SA/9old9)
天理与人欲之辨乃是过去读书人的一大命题。一个老年儒生在庙中受到神灵借助泥塑判官而为他解题。
这个老年儒生本是个品行端正之人。他在寺庙中读书,由于庙宇很宽敞,来此就读的人也还不少。但这个儒生性情孤僻,对庙中人一概不闻不问。一天半夜,他因失眠而不困,便在月下散步。忽有一位客人凑近前来闲谈。儒生也正好寂寞,便请客人进屋,两人闲谈起来。
客人的谈话显出很有条理,在闲谈中,偶尔涉及到一些因果报应的事情。儒生便说:“圣贤做善事,都是没有主观目的而做成的。如果怀着主观目的去做,即使所做的事情合乎“天理”,其用心也就纯粹是属于“人欲”了。所以君子是不去谈论“福田”之说的。”
客人对此说道:“先生的话纯粹是属于儒家的言论。然而,用来要求自己是可以的,用来要求别人则是不可以的;用来要求君子还可以,用来要求普天下的人则是断然行不通。
圣人立教,无非是要人做善事而已。不能做善事的人,就诱导扶持他去做;不肯做善事的人,就用鞭子驱赶迫使他去做。于是也就产生了刑罚和赏赐。
对于能因为追求赏赐而做善事的人,圣人就肯定他是善人,必定不会责怪他为了求赏才做善事;对于能因为害怕刑罚而做善事的人,圣人也承认他是善人,必定不会追究他为了逃刑才做善事。
如果用刑赏手段驱使人们去遵循天理,却又指责人们喜赏畏刑是“人欲”,邢么人们遵从刑赏会被说成是不善,不遵从刑赏也会被说成是不善,人们也就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做了。况且,既然把喜赏畏刑称为“人欲”而又使用刑赏手段,岂不成了圣人实际上是以“人欲”引导人民,有这个道理吗?
因为普天之下上智少而凡民多,所以圣人的刑赏其实是在为“中人”以下设教的。佛家的因果,也是在为“中人”以下说法的。佛儒两家的宗旨虽然不同,但在教人为善这一点上,意思完全一致。
先生拿谋利计功学说,来批驳佛家的因果理论,是要连圣人的刑赏主张一同批驳吗?先生只见有僧众诱人布施钱财,说这就是行善,可以得福,不布施就是不行善,必定有罪。从而也就对佛教产生怀疑。其实是并没有了解到佛家所说的善恶与儒家没有区别,所说的善恶报应也与儒家没有区别。”
儒生似乎还想再说些什么,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见解。这时,天已开始发白,于是客人起身要走,儒生执意挽留。客人忽然挺身不动了,儒生仔细一看,原来是寺庙内的一个泥塑判官。
责任编辑:申思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