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人老早就会誊录金言玉律来作为警惕自身的座右铭。图为李唐国画〈采薇图〉。(图片来源:台湾故宫博物院)
不少人的座右铭是来自于自己中意的名人话语、诗词歌赋、古文佳句等,并进一步进行誊写,再张贴在房间的墙壁上、压放在书桌上,或是记录在常用笔记本上,以利时不时瞧见,能分分秒秒警醒自己。不过,我们为什么要将这些用来警惕自己的话语称作“座右铭”?
铭、封燕然山铭
铭,乃是一种文体。古人往往会在钟鼎、彝器、木头、玉石等器物上进行铭刻,这就是钟铭、鼎铭、墓志铭等的由来。据悉,自秦汉之后,才开始在石碑上进行刻写,例如作为中国中原文明所立边塞纪功碑的始祖、迟至2017年才在蒙古国杭爱山被发现的古老石碑--东汉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古人之所以刻铭,目地是为了警惕自己或是对别人进行赞颂。
至于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边塞纪功碑《封燕然山铭》的刻写起因来自于:西元89年,东汉名将窦宪于如今的蒙古国一带力败匈奴之后,随后命令随行的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这才有《封燕然山铭》降世。
学者表示,这一刻石,不仅仅是史书记载边塞纪功碑最早之源头,那一次的刻石纪功行为,还进一步形塑了边塞纪功碑的传统,经后人承袭沿用至清代。
由此可见,“铭”并非无意义的小事一桩,甚至暗含不小深意。那么,座右铭又具何意呢?
座右铭
根据《汉语词典》解释,座右铭有二种解释:一、置于座右用以自警之铭文;二、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
其实,“座右铭”原本是指古人放置在座位的右方,用来警戒自身言行的言语,但到了后来成为泛指民众记录在座位旁,用来激励、警惕自己的格言。
人们选用的座右铭,多数呈现用来自我勉励或鞭策的内容,当然也不乏用来约束自身言词、行为的标准圭臬。一般说来,座右铭往往来自三种型式:自己题写、请别人题写、摘录经典的词语或名人格言。
其实,“座右铭”三字源自于崔瑗《座右铭》。根据《六臣注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我们可知道此典故提及东汉涿郡安平人崔瑗,是知名学者崔骃的儿子,他励志好学,十八岁时前往京师游学,还跟随中侍贾逵学习。崔瑗不只精通历书、京房易传,还擅长文辞、书法。一日,崔瑗的兄长崔璋遭人杀害,崔瑗愤怒难抑,进而亲手杀了仇家。结果,他却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开始了逃亡异乡的苦日子。
幸运的是,他在数年后遇上了朝廷大赦,得以重返故乡。那时的崔瑗对于自己先前犯下的杀人罪行,已经是懊悔至极。他为了修养自身德行,遂写下警戒自律的铭文,并安放在座位右侧。他希望借此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对一言一行起到管束作用。至于那一篇铭文,就称为座右铭。
古之座右铭
崔瑗的“座右铭”是最早见的,但亦不乏后人追随,像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一・支遁》:“僧众百余,常随禀学,时或有惰者,遁乃着座右铭以勗之。”
唐代的陈子昂亦撰《座右铭》道:“事父尽孝敬,事君贵端贞。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待士慕谦让,莅民尚宽平。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谤议不足怨,宠辱讵须惊?处满常禅盈,居高本滤倾。《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性能修时操,何俟钓虚声?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清。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作品被誉为“老妪能解”的白居易亦在《续座右铭》序:“崔子玉《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该文为:“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与邪分歧,居与正为邻。于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