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真的曾经有意推动民主吗?(图)

作者:王丹 发表:2024-09-23 04:3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邓小平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在北京举行会谈(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最近,作家戴晴的言论再度引发关注,尤其是她对晚年邓小平的描绘,令人无法苟同。作为曾经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知识分子,戴晴如今却声称邓小平曾有过未实现的民主梦想,甚至将他塑造成一位追求民主的政治领袖。这样的言论,模煳了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邓小平真的曾经有意推动民主吗?

戴晴的言论,集中于邓小平对中国未来的设想。她声称,邓小平认为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自由化,而是左倾;他希望中国能够像香港,台湾那样发展,言下之意,邓小平的晚年,曾经梦想中国能转型为民主社会。然而,这种说法,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

首先,戴晴在论述中提到邓小平曾经想过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从宪法中删除,但是她没有提到的是,“四项基本原则”本身,正是邓小平本人提出的中共的基本治国纲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虽然推动了经济改革,但其“四项基本原则”始终是中国改革的红线和底线,这明显限制了任何形式的政治民主化的可能性。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曾经发动和坚决支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甚至宣称“反自由化要说一百年”。这些话语表现出他对政治开放的强烈抵制,而不是向往。这些历史事实,戴晴并没有提及,反而根据一两句听来的传言,就将邓小平描绘为一个支持政治开放的领袖,这种选择性忽视呈现的,并不是完整真实的历史。

谈到邓小平的政治遗产,无法绕过的就是1989年的天安门六四事件。戴晴的论述试图把邓小平描绘成一个有远见的改革家,但她对邓小平在六四镇压这个问题上的主要的责任却避而不谈。当年,邓小平在党内拥有绝对的权威,他的决定直接导致了对学生的武力镇压。这再次显示出邓小平对民主改革的强烈抵触心态。赵紫阳作为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因反对武力镇压而被邓小平罢黜。他在晚年曾经指出,邓小平的所谓“政治改革”是有底线的,一是不能触及中共统治集团的利益;二是不能背离一党统治的基本制度。赵紫阳也作证说,在1989年,邓本人的强硬立场正是导致六四事件悲剧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如果邓小平真的有推动民主的愿望,他本可以选择和平解决这场抗议运动,而不是诉诸武力镇压。赵紫阳长期追随邓小平,他对邓小平的内心真实意图的认识,应当比跟邓小平没有什么接触的戴晴,来得更为清楚,更为深刻。

回到邓小平是否曾有意推动民主这一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他的整体政治遗产:第一,邓小平的确积极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中国的民主化,而是中共的统治能够更加稳固;第二,政治上,他始终坚守一党专政的底线。即便他在某些时刻表达过对左倾的担忧,这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民主改革持开放态度。相反,邓小平的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将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统统限制在了共产党一党专政的框架内,而且事实上,他也未曾推动任何实质性的政治开放。

总之,戴晴的言论试图将邓小平描绘成一个追求民主的领袖,这无疑是一种对历史的扭曲。邓小平所做的一切,更多是为了巩固共产党的统治地位,而非实现民众的政治自由。他在六四事件中的作为,彻底揭示了他对政治改革的真实态度。对于一个在关键时刻选择用枪口对准人民的领袖,我们如何能相信他会希望把中国带向一个民主的未来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