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景点(图片来源:Pexel)
【看中国2025年5月16日讯】(看中国记者孟浩综合报导)近日,美中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了一场低调的高层闭门会谈,引发全球关注。据悉,这次谈判未提前公开,甚至被西方媒体形容为“秘密进行”。5月12日,双方发表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互相降低此前加征的关税。然而,这份声明内容简短、缺乏细节,外界猜测双方是否达成了未公开的“秘密协议”?时评人杜文分析,该协议可能涉及中共开放互联网,允许大陆网民访问YouTube、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以及谷歌、OpenAI等国际网际网络平台。
此次会谈正值中美关系紧张之际,贸易战、关税战和技术封锁令双方经济承压。联合声明的发布被部分中国国内舆论解读为“胜利”,认为中国强硬立场迫使美国让步;另一些声音则认为,中国在压力下妥协,牺牲了部分利益。杜文认为,这场谈判注定是双方都会宣称胜利的国际协议,其真正内容可能远超声明所述。
杜文指出,协议的保密性在中国或许能维持,但在信息流动更自由的美国,细节迟早会被媒体披露。他大胆推测,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中国开放互联网,同时美国承诺台湾不寻求独立,中国则保证不武力统一台湾。
互联网开放动因:内外压力的交织:欢呼还是陷阱?
对于中国大陆的网民而言,开放互联网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长期以来,中国的网络防火墙(GFW)限制了民众访问全球主流平台,谷歌、YouTube、推特等网站被屏蔽,外企和科研人员在信息获取上困难重重。然而,杜文提醒,这种开放并非单纯的自由化,而可能是中共政权在内外压力下的策略调整。
杜文分析,互联网开放的背后有以下几大动因:
1.美国压力:自2019年中美贸易谈判以来,美国多次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网际网络自由化是其核心诉求之一。特朗普政府的高关税政策和拜登政府的延续,令中国经济承压,开放网络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
2.经济需求:中国经济正面临外资撤离、人才流失和高科技产业“卡脖子”的困境。欧盟商会2023年报告显示,64%的外企因网络限制而受阻,谷歌无法访问、邮件收发受限、临时断网等问题让外企望而却步。杜文援引上海某代表的话:“外国人来中国就像进了原始部落,手机变板砖。”开放互联网成为吸引外资、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
3.科技竞争:人工智能(AI)等高科技产业依赖海量数据和全球协作。中国工程师无法访问ChatGPT、谷歌学术或GitHub等平台,科研效率大打折扣。一些高校已开始为学生提供谷歌搜索的“绿色通道”,显示出开放的迫切性。
4.国际接轨:中国渴望加入CPTPP等高标准贸易协定,而这些协定对跨境数据流动和信息自由有明确要求。继续维持网络封锁将使中国在数字贸易和国际话语权上陷入被动。
5.会否威胁中共政权?杜文认为,开放互联网并不必然威胁中共政权。香港、越南、俄罗斯等地的经验表明,专制政权可以通过国安法、数据本地化、网络安全法等手段实现“开放可控”。香港的互联网高度自由,但中央政府通过精准打击和舆论引导维持了秩序。越南的Facebook和YouTube虽开放,却受到严格监管,平台需在24小时内删除政府不喜欢的内容。
开放的路径:从封锁到“柔性控制”
杜文预测,中共不会彻底拆除防火墙,而是会设计一套“分级开放、精准监管”的路线图。具体措施可能包括:
-大数据画像和敏感词分级:利用AI算法和人工干预,实时监控网络言论,识别潜在风险。
-柔性控制机制:形成“可开放、可收紧、可逆”的管理体系,确保信息自由不演变为社会动荡。
-借鉴香港和越南模式:允许平台运营,但要求数据本地化,配合政府审查和删除内容。
杜文强调,这种开放不是自由的胜利,而是“极权秩序的升级”。通过从“封死控制”到“开着管理”,中共可能将网际网络从风险转化为“统治工具”,实现更高效的舆论引导和维稳。
警惕“金漆笼子”
尽管开放的前景令人期待,杜文警告网民不要盲目乐观。他将此次协议称为“屈辱的交换”,认为中共开放网络并非出于民意,而是迫于内外压力的“缓兵之计”。开放背后可能隐藏着更隐秘的监控手段,例如通过IP锁定追踪用户言论。杜文建议,即使网禁解除,网民仍需继续使用VPN等翻墙工具,以保护隐私和安全。
杜文也提醒,开放的背后是复杂的博弈,自由的代价可能是更隐秘的管控。这场开放可能是“极权的一次基础性退让”,但绝非自由的到来。网民需警惕“笼子刷上金漆”后的假象,保持批判精神,避免落入更精巧的控制陷阱。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