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恐龙的足迹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此为玻利维亚的卡尔奥科化石遗迹。(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恐龙穿越南美与非洲
数千万年前,南美洲与非洲原本是连成一体的超大陆——冈瓦纳大陆。在这片古老大地逐渐裂解之际,仅剩的一条狭窄陆桥连结着今日的巴西与喀麦隆。如今,一项由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地球科学荣誉教授路易斯·雅各布斯(Louis Jacobs)领导的研究团队,竟在这两地发现了惊人相似的恐龙足迹,证实早在大陆分裂前,这条走廊就是恐龙穿越的路径。
“两地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地带,这条狭窄的地带就是我们所说的走廊。”雅各布斯表示。这些足迹来自早白垩世,约1.2亿年前,数量超过260个,属于以三趾食肉恐龙为主的兽脚类,也可能包括一些蜥脚类和鸟脚类恐龙。尽管两地相隔达3700英里,研究人员仍惊讶地发现,这些印记的形状与地质特征高度相似,皆印在古老河湖沉积层上,显示两地当时存在着相近的生态环境与地理条件。
科学家推测,该走廊地区可能布满河流与湖泊,孕育着植被与恐龙猎物,形成了一条充满生命的迁徙通道。雅各布斯补充:“南美洲和非洲曾经像拼图一样拼合在一起,而且在整个历史中,动物一定曾在那条看不见的边界上漫游。”“但令人惊讶的是,当你真正缩小到两大洲连接末端的时间和地点时,你就能说这就是恐龙的移动方式。”
这项研究由新墨西哥州自然史与科学博物馆发表,不仅揭示了远古动物的行踪,也为板块漂移与生物迁徙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证据。
悬崖上的足迹
南非出土最年轻恐龙足迹,腕龙如何行走在泥泞与海滨之间?
在非洲南端,一处隐没于海崖与礁石间的保护区罗伯格自然保护区,成为最新一处让恐龙留下足迹的地方。西方大学地球科学荣誉教授盖伊·普林特(Guy Plint)与其研究团队,首次在此地发现来自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足迹,其中多数被判断为著名的蜥脚类,腕龙所留下。
“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变形结构有两种类型。有些结构显示出普遍的断裂迹象,这是强烈地震摇晃的特征。然而,大多数结构并不能归因于地震效应,而是具有一些独特的突发性局部垂直载荷特征,就像一只重达数吨的恐龙的脚踩过柔软的沉积物时产生的那种。”普林特说道。
这些足迹并不容易识别,因为岩层形成了垂直的悬崖,许多足印只能从侧面横切面观察,脚趾印极为稀少。尽管如此,沉积层的特殊变形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有些足迹宽达1.5米,深度达半米至一米,显示出巨大生物的移动力量。腕龙的前脚与后脚印记分布不均,也是这批足迹的关键特征。因为前脚较小且呈桶状,实际承受的地面压力反而更大,因此更常留下深陷的痕迹。这也与腕龙行走于沙滩、泥泞或潮间带地形时的步态相符。普林特指出:“这些(结构)表明恐龙曾陷入泥浆中一米或更深,人们不禁要问,它们是否只是在穿越泥道,也许是在进行泥浴,或者甚至可能完全陷入泥潭。”
该发现刊登于国际期刊《Ichnos》,不仅是西开普省已知最早的白垩纪足迹,也可能是目前在南非发现的最晚期恐龙遗迹。由于地质活动与火山爆发使得保存条件极为严苛,南部非洲能保留足迹的地区寥寥可数。普林特强调:“这些盆地中只有一小部分露出陆地,所以如果你想寻找恐龙,你必须在那里寻找。”
跨越时空的谜团
从非洲海岸到南美高地,这些距今亿万年的足印,不仅证明恐龙的广泛迁徙与古大陆的拼合历史,更揭示了地球曾经拥有一条通往未知的远古通道。它们让我们在今天仍能看见恐龙巨足落地的瞬间,沉重、稳定、向前。
每一个足迹,都是一页化石书页,在地层间低语,讲述生命如何在变动的地壳上行走,然后消逝。而我们则是在这些足迹之间,寻找那条通往过去的线索。
责任编辑:水平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