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了一座大监狱
围墙是以边界线来划分的,的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许多人以为自己还拥有自由,但事实上,只是还没认识到而已。
记得在2019年疫情初起的那年,有一次梦里听到一个声音对我说:“将来人人都要坐牢。”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梦醒后反复思索,也只能一笑置之。可没过多久,疫情爆发了,而中共祭出的杀手锏,就是全社会最粗暴、最原始的控制方式——封城。疫情期间可以说人人坐牢,一坐就是三年。
只要一出现病例,哪怕只是一例“疑似”,整座城市立刻被铁皮封死。封,就封上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久。那时候,城市不是城市,人也不像人。有人失去生计,有人断了粮,有人精神崩溃。我记得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边开车边告诉我,他所在的小区里,有邻居撑不住了,上吊的、跳楼的都有。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像是在描述别人的故事,因为这对中国人来说,都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别以为这些只会发生在三四线城市,连号称最国际化的上海也没能幸免。很多上海人当时还自信地说,这里是港口城市,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绝对不可能被封。结果呢?一封就是两个月,封到居民互相抢菜、婴儿缺奶粉、老人生病无法就医,一个个都活成了牢里的囚犯。
最荒唐的事还发生在东北。我的一个朋友住在大庆,他说还好我在疫情前提醒他多屯点米,不然真得饿死在家里。当地政府颁布了堪称荒诞的规定:对门邻居都不准交换物资,连厕所都要封死!居家如厕只能用塑料袋装着,说是为了防止“空气传播”,简直匪夷所思。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2022年的中国。
这场疯狂的封控政策,表面上是防疫,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实验——测试老百姓究竟能忍受多少压迫,能沉默到什么程度。直到“白纸运动”爆发,年轻人举起了那张无字的纸,全中国才发现:有的人还会在沉默中爆发。
中共怕了,又毫无预兆地突然解封,但代价是什么?由原来的死防到后来一无所防,全部放开,一波传染高潮袭击全国。这次疫情老百姓彻底看清了它的真面目。一解封,能“润”的赶紧润了,能走的赶紧走了。没人再相信“稳定”与“发展”的鬼话,因为一场疫情就让人们明白:连出门买菜、去医院、上厕所的自由,在这片土地上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清零清零、封控封控,疫情没清零,从2019年开始到现在疫情在大陆就没断过,人口倒是清除了4亿多。
公民实施出境管控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就在最近,北京当局又悄悄推出一项史无前例的新政策——以“国家安全审查”为名,打算对所有有出国计划的公民实施出境管控。这不再是过去那种“黑名单制度”,而是一整套以大数据、面部辨识、社交记录、学术背景、政治立场等综合因素为依据的“多维风险评估体系”。而最先试点的城市,正是那个曾经以开放自居、如今早已沦陷的上海。
看似是技术性的风险控管,实则是对思想的审查、对行为的惩罚、对整个公民自由的系统性收紧。这不是防疫,而是“防人”;不是保国,而是“锁民”。一场新的无形铁幕,正在中国大地悄然落下。
这项政策的消息最早来自一场未公开的内部会议,由上海市政府牵头,公安局、国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教育局与外事办等多个部门参与。会议内容指向明确:未来所有出境申请人都需接受“国家安全风险评估”,审查其是否对政权构成潜在威胁。敌对势力、境外渗透、策反风险、意识形态污染,这些词汇不断在会议中被反复提及,仿佛每一个渴望出国的人,都是潜在叛国者。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以国安为由收紧社会控制,但这一次,它伸手到了每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上。留学、探亲、旅游、商务、陪读、学术交流……,这些本应平凡不过的出境理由,如今统统被纳入审查范围。从此,想离开中国,将不再只是签证与机票的问题,而是一次政治忠诚度的测试。
据流出文件显示,这所谓的风险评估,远非简单背景调查,而是涵盖社交媒体言论、宗教信仰、海外接触、职业背景、参与活动等多维交叉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曾与外资机构合作?在NGO工作过?信基督教?曾在推特上批评过政府?甚至只是转发一条敏感帖文?都可能成为系统标注你为“高风险”的理由。
一名接近公安系统的知情人透露,只要被列为高风险,即使你手中持有合法签证与学校录取通知书,也可能在机场被“边控”——当场拒绝出境,理由只有一句话:涉及国家安全。
这不是假设。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林女士,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外企员工,丈夫是大学教授,儿子已拿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入学通知。就在一家人准备赴美之前,林女士申请护照延期时,被要求补交资料,几天后,她收到通知:暂不办理。理由?牵涉国安事项。她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公安人员冷冷说出:“系统中显示您曾参与涉外环保项目,有NGO接触记录,须重新评估。”那是十年前她翻译的一份无害报告,却成了今日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罪证”。
林女士哽咽道:“我们从未犯法,只想让孩子出去读书……,这也有错吗?”
错,不在她,而在这个已逐渐失去理智的体制。
谁的安全?是国家的?还是政权的?
上海某高校教授坦言,这项政策意味着连“出境”这一最基本的行为自由,也被政治审查所绑架。他说,如今中国学术界早已是风声鹤唳,教师写论文、办讲座都得自我审查,如履薄冰。而未来,连出国开会、交流的可能性,也将被彻底封锁。
“这不是安全,而是政权的恐惧症,是对自己人民的极端不信任。”教授断言。
律师张力指出,中国《国家安全法》的定义极其模糊,既无审查标准,也无申诉通道。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为何被拒、该找谁说理。这不仅是法律的不透明,更是权力的绝对不对称。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次审查的对象并非什么敌对分子,而是所有具有独立人格与国际接触经验的公民。外企员工、NGO从业者、自由职业者、维权人士、信仰群体、独立艺术家……这些人正是当代中国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一群,而如今,却成了当局最忌惮的对象。
原来这里是西朝鲜
一位外企中层坦言:“我们没有被抓,但我们被关起来了。不能出国、不能与世界接触,甚至孩子的未来都被限制。这是一种‘软性清洗’。”
分析人士指出,这项政策是所谓“整体国家安全观”的极端化体现。它折射出中国政权在国际孤立与内部不安中所产生的焦虑与防御心态。然而,用恐惧治国,从来无法带来真正的稳定。
上海 封城 后遗症 蔓延 (图片来源: 网络图片)
这样的政策只会加剧对外资的惊吓、导致人才加速外逃、社会更加封闭、经济雪上加霜。而最可怕的是,它让整个国家陷入一种静默的绝望——没有抗议、没有游行,只有内心压抑的呐喊:“我们要自由!”
某位正准备移民的年轻程序员,在灯光昏暗的咖啡馆一角低声说:“这里越来越像朝鲜了。”这句话简短,却如冰弹穿心——直击现实的核心。
那个曾经拥抱市场、鼓吹开放、追逐世界的中国,如今正一步步退回极权的阴影。高楼依旧,科技日新,但背后,是无所不在的压迫、恐惧与寂静。
你说你不谈政治,只想过日子?但你会发现,连最寻常的“出国旅游”、“探望父母”、“孩子升学”这些微小愿望,也开始变得难以启齿。微信上不当的言论,微博上的一条转发,甚至某次聊天记录,都可能成为被限制自由的理由。
国家安全,究竟保护的是谁的安全?是政权的寿命,还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防火墙与柏林墙:高墙之下的沉默与清醒
今天的中国,正在筑起一道道新的柏林墙。不是冷战时代的砖墙,而是由数据、算法、监控、审查构成的资讯封锁线。这堵墙割裂的不只是世界与中国的交流,更是人民彼此之间的信任与连结。
人们开始沉默。邻居之间不再交谈,朋友之间话题愈发谨慎,连家人之间也学会了“不要乱说话”。每个人都在心中自设一道防线,仿佛稍有越界,就会引来厄运。这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面貌,这更不是文明国家应有的氛围。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所有建立在恐惧与压制之上的体制,最终都难逃崩溃的命运。从东德到苏联,从罗马尼亚到朝鲜,所有靠高墙与审查维系的政权,终将倒下。不是倒在敌人手中,而是倒在人民的觉醒之下。
今日的专制,也许能压住一时的喧嚣,却压不住时间的洪流。也许能封锁一代人,但无法禁锢所有的心灵。
你可以收走我的护照,但收不走我对自由的渴望。你可以审查我的微博,但审不掉我内心的疑问。你可以筑起万里防火墙,但挡不住真相透出的光亮。
那光,正从一条裂缝透出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