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惊爆“伊波拉等级”马尔堡病毒 致死率恐达80%(图)

发表:2025-11-16 17:2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病毒 非洲 CDC 疫情
非洲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Africa CDC)2025年11月15日证实,一种与伊波拉病毒性质极其相似且同样致命的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疫情已在该国南部地区爆发。图为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 (CDC) 和扎伊尔科学家身穿全套防护服,在扎伊尔基奎特采集动物样本资料图。(图片来源:Smith Collection/Gado/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16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非洲之角国家埃塞俄比亚近日面临严峻的疫情警报,非洲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Africa CDC)证实,一种与伊波拉病毒性质极其相似且同样致命的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疫情已在该国南部地区爆发。目前,至少有9例确诊病例被通报,这种高度出血性疾病的致死率最高可达80%,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疫情扩散的深切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秘书长谭德塞也在11月14日证实了这项令人不安的消息,强调了迅速应对的重要性。

疫情详情与病毒特性

这波疫情的确认,源于埃塞俄比亚官员本周稍早通报的疑似出血性病毒案例。经过国家参考实验室的紧急检测,于11月15日正式确认为马尔堡病毒。该病毒被列为已知最致命的病原体之一,其症状表现为严重的出血、高烧、剧烈呕吐以及腹泻。患者在感染后,病毒的潜伏期可能长达21天,这意味着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播病毒,增加了疫情控制的复杂性。

马尔堡病毒与伊波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因此它们在临床表现和传播方式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皆透过接触受感染者的体液,包括血液、分泌物、器官或体液,以及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来传播。这种直接接触传播的特性,使得在医疗环境中和家庭照护中,医护人员及家属面临极高的感染风险。马尔堡病毒的致死率在25%至80%之间波动,具体取决于病毒株的毒性、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以及医疗照护的及时性和品质。高致死率使其每一次爆发都对公共卫生系统构成巨大压力。

非洲疾管中心对初步病毒株分析后指出,此次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病毒株与过去在东非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这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特定的病毒宿主或传播链,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来厘清。埃塞俄比亚卫生当局已迅速行动,在南部金卡(Jinka)地区采取了多项措施,以确认疫情规模并展开围堵工作。这些措施通常包括病例的隔离、接触者的追踪、安全埋葬程序、以及公众健康教育,旨在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目前没有特定的抗马尔堡病毒治疗方法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任何经核准的马尔堡病毒疫苗或特定的抗病毒治疗方法。这使得疫情的应对主要依赖于支持性疗法。口服或静脉补液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因呕吐和腹泻而严重脱水的患者。针对症状的支持性治疗,例如退烧、止痛、纠正电解质失衡以及控制出血,也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然而,在资源有限的地区,提供高标准的支持性照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这些地区致死率往往更高。

除了医疗干预,社区参与和公众健康教育在马尔堡病毒的防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提高当地居民对病毒传播方式、症状识别以及预防措施的认识,鼓励他们及时就医并配合公共卫生部门的防疫工作,对于控制疫情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文化习俗中,例如葬礼仪式,可能涉及与逝者遗体接触,这会极大地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因此推广安全埋葬实践变得尤为关键。

此次埃塞俄比亚的疫情并非非洲大陆近期唯一的马尔堡病毒爆发。今年1月,坦桑尼亚曾爆发马尔堡疫情,导致10人死亡,该国政府最终于3月成功宣布疫情结束。紧随其后,卢旺达也在2024年底成功扑灭了该国首起马尔堡疫情,当时造成15人死亡。这些近期事件凸显了马尔堡病毒在非洲地区的持续威胁,以及各国在疫情应对方面的经验累积和挑战。

这类“伊波拉等级”的病毒疫情不仅对受影响国家构成直接的生命威胁,也可能对其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深远影响。旅游业和贸易可能受到冲击,医疗系统将不堪重负。

伊波拉病毒此前爆发的历史一览

伊波拉病毒,作为与马尔堡病毒同属丝状病毒科的成员,其历史上的多次爆发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并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对传染病应对的认知。了解伊波拉病毒的爆发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马尔堡病毒疫情的潜在威胁及应对策略。

伊波拉病毒的起源与首次发现 (1976年):

伊波拉病毒于1976年首次被识别,当时在非洲中部的两个国家——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当时的萨伊)和苏丹(现在的南苏丹)——几乎同时爆发了两起独立的疫情。其中,萨伊的疫情发生在伊波拉河附近的一个村庄,因此病毒得名。这两次疫情都表现出极高的致死率,萨伊的疫情致死率接近90%,苏丹的疫情也高达50%以上。患者出现发烧、剧烈头痛、肌肉疼痛、疲劳、呕吐、腹泻,随后是严重的内外出血。这些首次爆发震惊了科学界,揭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致命病原体。当时,由于缺乏对病毒的了解和有效的治疗手段,疫情控制极为困难,主要依赖于隔离和接触者追踪。

早期零星爆发与经验累积 (1976-2014):

在首次发现后的数十年里,伊波拉病毒在非洲地区,特别是中非和东非,发生了数十起零星的爆发。这些疫情规模通常较小,且多发生在偏远地区,但每一次爆发都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例如:

1995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基奎特(Kikwit)疫情: 这次疫情导致250多人死亡,尽管规模不及后来的西非疫情,但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伊波拉病毒应对的早期尝试,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的参与和对安全埋葬的重要性认识。

2000-2001年乌干达古鲁(Gulu)疫情: 这次疫情造成224人死亡,是乌干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伊波拉疫情之一。它凸显了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社区动员和国际援助对于控制疫情的关键作用。

这些早期爆发虽然相对较小,但它们为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加深了对病毒生态学、传播模式和临床管理策略的理解。同时,也促使相关国家加强了监测系统和应急准备。

2014-2016年西非伊波拉疫情:前所未有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这是伊波拉病毒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疫情。疫情始于2013年12月几内亚,随后迅速蔓延至利比里亚和狮子山,并有零星病例输出到尼日利亚、马利、美国和欧洲。

 此次疫情导致超过28,000人感染,超过11,000人死亡。这是首次伊波拉病毒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大规模传播,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受影响国家的医疗基础设施几乎崩溃,经济活动停滞,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后西非疫情时代的零星爆发 (2018至今):

即使在西非疫情之后,伊波拉病毒的威胁也从未消失。刚果民主共和国尤其频繁地经历伊波拉疫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2018-202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北基伍省疫情: 这是伊波拉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疫情,导致超过3,400人感染,近2,300人死亡。这次疫情发生在一个长期冲突和政治不稳定的地区,使得应对工作异常艰难。武装冲突、社区不信任、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攻击,严重阻碍了疫情控制工作。然而,这次疫情也首次大规模应用了伊波拉疫苗(Ervebo),证明了疫苗在疫情控制中的巨大潜力。

随后的小规模爆发: 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其他非洲国家仍不时报告小规模伊波拉疫情,每次都考验着当地和国际社会的应对能力。这些疫情的持续出现,强调了伊波拉病毒作为一种地方性疾病的长期威胁,需要持续的监测、准备和响应。

伊波拉病毒的历史爆发,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当前的马尔堡病毒疫情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这两种病毒都具有极高的致死率、相似的传播途径和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巨大压力。它们的共同挑战包括:两种病毒都源自蝙蝠,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给人类,导致病毒溢出事件难以预测和预防。

对于马尔堡病毒,目前仍无获批的疫苗或特效药。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