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答案還是荒謬答案--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研究點滴

作者:孫紹振 發表:2001-12-12 15:3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年來全國高考的語文試卷的閱讀題,都有兩首詩歌,一首古典詩,一首現代詩。這在理論上說,可以說是人文性,審美價值強化了,但是,把審美的體悟,放在標準化的選擇題中,本身就是對於情感價值的粗暴抹煞。標準化的考試方法是我們從美國進口的,但是,人家那裡並不是政府的行為,不過是一家商業公司的競爭得到美國大學的認可而已,在英國、德國就不被認可,同樣是考英語,英國的「雅思」和「第一證書」,德國人的聽寫填空法,都說明考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託福考試方法本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美國人對於從全世界來的、母語不同的考生,用英語考英語,把複雜的問題簡化為四個字母的選擇,提高了商業效益。託福的聽力所考的是低級英語,其閱讀與理解則是中級英語,大體都是一些經過簡化了的科普知識和故事,在美國人那裡從來就不會以英語詩歌作為考題的。因為詩歌,尤其是經典詩歌,是高級英語。我們在接受託福模式的時候,根本沒有分析這種模式的長處和侷限,而是教條主義地全盤照收。

  2000年的全國統一考卷中,有一題是鄭敏教授的詩,題目是《金黃的稻束》:原文如下:「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田裡/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收穫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裡,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裡低首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題目要求考生指對這首詩解釋不恰當的一項。標準答案指出惟一不正確的是如下一項:「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裡。」一句涉及時間,從全詩來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以前。」出題者的意圖顯然是,這首詩的時間應該是在暮色降臨或者以後。因為,詩中,已經明確指出是在「在暮色裡」,而且還點明「收穫日的滿月」。但是,詩中同時又明明說是在「黃昏路上」,「黃昏」是在暮色降臨以前,還是以後呢?這就很難說了。再說,這首詩寫的並不是一個靜止的場景,而是一個概括的場景,從暮色、黃昏出發,延伸到「歷史」(「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和「人類」(「站在那裡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顯然,這是超越了時間和場景的具體性的。抒情詩與散文不同之處之一,就是它的高度概括性,除了特殊的例外,在時間、地點上過分的確定,不利於它的想像,時間、地點、條件太具體,可能使它向散文退化。不論是艾青的《乞丐》、《手推車》、聞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臧克家的《老馬》、戴望舒的《雨巷》,還是舒婷的《致橡樹》,不論是雪萊的《雲雀》、普希金筆下的大海,還是李白的月亮、蘇東坡的長江,大凡詩人筆下之物、之人,常有超越具體時間、空間的傾向。以初中語文課本第一冊中賀之章的《詠柳》為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千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並沒有點明柳樹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是早晨的,還是黃昏的,時間、地點、人物具體性的遞增,導致想像的自由和抒情性相應遞減,抒情性的遞減必然導致敘事的遞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自古征戰幾人回!」不但現場的時間的因素是淡化的,而且未來的時間(醉到何種程度,難道經過行軍的漫長過程,上了前線還不醒?同樣,到達沙場,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是必須留在空白中讓讀者去想像的。艾青的《乞丐》:「在北方/乞丐徘徊在黃河的兩岸/徘徊在鐵道的兩旁---」不但時間、地點是不確定的,連性別、年齡都是沒有的。詩中的乞丐是整個黃河兩岸的乞丐的概括性的群體意象,而不是某一個乞丐的具體描寫,如果把性別年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時間、地點、條件描寫得明確,就必然失去詩的概括性,也就失去想像的自由。命題者每逢觸及傳統的抒情詩歌與散文的一般區別,往往就露出某種茫然,更何況鄭敏的這首詩是現代派詩歌,其時間、空間更加自由,在這裡的特點是形而上的概括的自由。母親的形象是帶著普遍性智性的甚至象徵的色彩的。現代派詩歌比之古典詩歌更訴諸智性,更接近哲理的沉思,因而更具概括性和不確定性,把工夫放在這裡,才有利於理解鄭敏的詩,不引導學生在這方面鑽研,而去考較什麼暮色,只能說明,命題者以散文的思維方式來理解詩。從這裡可以看出,命題者顯然對於從亞里斯多德以來,西方古典文論對於詩的概括性,詩比之歷史和散文更近於哲學,對於當代西方文論中詩與思的文化哲學毫無涉獵,對中國傳統的「詩無達詁」也毫無感覺,對於西方當代文化哲學、接受美學等等前沿學科,「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名言,也不屑一顧。去年他們把趙師秀的《約客》拿來刁難中學生。趙詩的最後兩句是「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標準答案指出,錯誤的一條是:「『閑敲棋子』這一細節生動表現了詩人此時閑適恬淡的心情。」這首古典詩歌是抒情的。從心理學來說,情感和理性的不一樣之處就是很難定性,越是有特點的情感,就越是微妙,越是難以作理性語言的定性,人們在激動的時候,每每弄不清是悲是喜,常常是甜酸苦辣一起湧上心頭。早在上個世紀的德國的實驗心理學派早就說了:情感不同於感覺,它是很難定性的。所以詩,尤其是抒情詩,是和情感的朦朧聯繫在一起的,越是精彩的詩,越是難以用理性的語言加以明晰的概括。趙師秀這首詩,寫詩人等候約定來訪的朋友,等到半夜還不來。如果像一般人那樣焦躁起來,不安起來,就沒有什麼個性,沒有什麼心靈的魅力了,也談不上詩的意境了。詩的妙處,恰恰是朋友半夜不來,詩人表面上並不焦躁,而是悠閑地、從容地、消消停停地敲著棋子。越是一副閑適恬淡的樣子,越是能表現詩人的涵養非同小可。至於他內心是不是像表面上這樣閑適恬淡,留給不同的讀者去體驗和想像,去作出不同的創造好了。詩中明明提示了「閑敲棋子」,「閑」在古代漢語中作為單音詞,含義很豐富,到了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雙音詞:閑適、悠閑、消閒、閑暇等等。已經明說了是「『閑』敲」,為什麼不能夠包含「閑適恬淡」的涵義呢?命題者們所迷信的所謂「客觀題」,其實一點也不客觀,相反,是出題者相當主觀、而且相當狹隘的感想。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高考試卷有著教學指揮棒的作用,其荒謬之處就不能不貽誤全國數以千萬計的教師和學生。在2001年的高考試卷中,又出現了兩首詩。其中之一是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冑》:「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標準答案」說,第三條是錯誤的:「尾聯將沾襟的別淚和散絲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送別之情,情與景巧妙地結合起來。」我反覆鑽研,還是弄不清把沾襟的淚雨和細雨的散絲結合起來,情景交融,為什麼是絕對不正確的。莫非他們認為,這最後一聯的第一句,「相送情無限」,並不「十分含蓄」,而是一個直接抒情的句子。但是,「情無限」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呢,只有量的虛擬,並沒有定性,只有和「沾襟比散絲」聯繫起來,「情景交融」起來,才能見出悲抑。這種悲抑的定性,通過所謂「情無限」,甚至打濕衣襟的淚水也不能表達於萬一,而是通過題目所點明的「暮雨」意象系列,才得到充分表現的。雨絲本來和人的感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一旦聯繫起來,它的散亂,它在暮色中引起的聯想,就比較豐富了,不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作者並未親臨現場,而是在另一個地方(楚江)想像朋友在南京(建業)遠行的依戀的沈重感。但是,並沒有直接地說出來,而是通過「暮雨」的意象體系性衍生,十分含蓄地透露出來的。暮雨的色調是暗淡的,鐘聲是帶著暮色,引起陰沉的聯想,船帆因暮雨打濕而顯得沈重,連通常輕盈的鳥翅,都變得遲緩了,樹色是迷濛的,大海的遠方是淒迷的,全部景物都因為暮雨而構成了一種沈重的、陰濕的、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