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國:中國媒體的「舊瓶新酒」和「脫胎換骨

發表:2003-05-05 04: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大陸社會現有的政治機制當中,新聞輿論具有相當特殊的指標意義,自然也就成爲各派政治力量角逐的"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共十六大和最近結束的兩會前後,可能涉及最高權力的重新洗牌的因素,新聞控制與突破新聞控制的較量,顯得更趨頻密,同時新聞媒體及其工作者也受到強大慣性的左右,致使今日中國媒體越來越像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新聞鬆綁與控制之間的拉鋸戰

新上任的中南海新貴公開主張對新聞媒體適度鬆綁:有據報披露,在十六大閉幕之後,胡錦濤對中央電視臺做了三點批示,大意是:一、中央電視臺對十六大的宣傳報導做得很好;二、最近以來的新聞報導工作是積極向上的;三、只要是無害的,就是有益的。中宣部據此對新聞傳媒提出"三個貼近"的要求,即"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3月28日,在胡錦濤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討論了涉及中央領導人的新聞報導工作,提出要少報導領導人的活動,多報導爲群眾所關心的內容,並再次提到"三個貼近",同時敦促各級政府要支援新聞媒體的改革。在這種背景下,從十六大到今年兩會期間,中國新聞媒體進入了新一輪的"週期性"寬鬆時期。

有人將此視爲中國新聞改革開了"綠燈",然而,很快就被嚴峻的事實證明這僅僅只是一廂情願:依然掌握最高決策權的江澤民,利用急速膨脹的上海幫輕而易舉地做出了回擊,《二十一世紀環球報導》對中共開明派李銳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採訪報導,一度被認爲"受到老中青三代普遍贊成"。李銳因此說,(最早發表李銳十六大上書的)《炎黃春秋》沒有挨批評,反而受到稱讚,希望這是一個言論有了點自由的信號。李銳的話言猶在耳,《二十一世紀環球報導》遭到了停刊一個月的處罰,其所在的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傳出高層「大洗牌」的消息,在被稱爲「釜底抽薪」的整肅中,集團多名副總編輯遭調整,省委宣傳部主管處長「空降」南方集團,出任副總編輯,並親自執掌屢出問題的《南方週末》,據報導,高層被大幅整頓後,《南方週末》大批記者均感到心灰意冷,近日已陸續辭職;與此同時,由趙紫陽時代任新聞總署署長杜導正主持的《炎黃春秋》也遭到中共通報批評。

這種新聞媒體的緊縮並不僅僅體現在明感的政治問題上,就是在配合落實加入世貿協定方方面:北京一方面頒布了於5月1日生效的准許外國企業投資於中國國內圖書、報刊零售和批發業的規定,允許外國企業,通過向當地現有的零售商或批發商投資進入市場。 另一方面,據信早前已獲准進入中國大陸的美國著名的綜合性雜誌《新聞週刊》中文版、大型雜誌《福布斯》和《哈佛商業評論》,也遭廣泛公開的否決,英文的官方《中國日報》報導說,中國官員否認已經准許這三家美國精英刊物進入中國市場,並警告這三家雜誌可能由於非法進入中國而遭到查禁。這種反覆和搖擺,表面上是新聞鬆綁與控制之間的拉鋸戰,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中南海權力鬥爭在新聞媒體上的延伸--主管意識形態的常委李長春在江澤民和胡錦濤權力兩極之間走鋼絲;到底多大程度是受政治機制傳統慣性的左右,尚待進一步觀察。

中央電視臺報導伊拉克戰爭的"雙豐收"

3月20日伊戰一打響,中央電視臺就前所未有的開闢了兩個"特別報導",一是四臺的"關注伊拉克戰事",每天約20個小時,差不多是全天候;二是一臺的"伊拉克戰爭",每天也有好幾個小時。其陣容之強大、氣勢之威猛、報導時間之長(自4月1日後,兩個"特別報導"都大幅度縮減了),在報導"9.11"事件中大出風頭的《鳳凰衛視》頓時相形見絀。除了現場直播、"同聲傳譯"、戰爭簡報、新聞報導外,就像西方的CNN 和BBC 滾動新聞報導那樣:他們請專家到演播室分析戰況,展示戰事的示意圖,主持人跟戰地記者進行現場對話等等。……
中央電視臺要學美國CNN進行滾動式新聞報導的傳聞由來已久,趁這次伊拉克戰爭推出這種對中國媒體來說屬於全新的報導形式,也幾乎收到了一炮走紅的效果。國內評家認爲"央視這次算是做了回真正的新聞人,使人們覺得新聞正在艱難而穩步地走向回歸。" 中國著名政治學者,前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軍寧說,中國媒體這次對伊拉克戰爭報導至少在覆蓋面上可以說是最充分的一次。這是在以前的國際事件的轉播上是很少有的。的確中央電視臺在轉播這些消息時大量採用了西方電視臺提供的畫面,也包括一些內容,這是以前所沒有的。在美國國家公共電臺駐北京記者齊福德看來,中央電視臺所做的伊拉克戰爭報導是首次採取專業化形式,"新的播報形式使得中央電視臺再也不是過去那個板著一成不變老面孔的電視臺了。"

很顯然中央電視臺的探索,已經獲得了政治經濟的"雙豐收"。在政治上,它成功的把全國輿論"統一"引導到中南海的對伊戰爭的立場上來,形成了舉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氛圍--中國儼然成了伊拉克薩達姆統治集團最強有力的支持者。過去,這種"統一口徑"的事務主要是靠中央文件或中宣部的協調執行來達成的,現在由中央電視臺竟然"自覺地"發揮了這種功能,當然在此過程中也確立了央視高於其他中共喉舌的實際話語權威,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中共意識形態系統重新分配權力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的地位完全可能互相更換。

在經濟上,據報導使中央電視臺收視率大幅飆升近28倍,連帶廣告價格也上漲12倍(美國之音報導稱央視廣告收入增加了8億元人民幣),每小時節目中插播廣告的時間也從原來的3分鐘提高到9分鐘。據法新社報導,戰事爆發後,中國平均每天有4億人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戰爭的即時報導。以中央電視臺爲例,自從開播戰地實況報導後,央視的收視率翻了28倍,三月的廣告收入增加了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央視預計四月份的廣告收入還會增加1億元,這樣,央視今年僅三、四月份的廣告收入就達到了去年全年的廣告收入(8億5千萬元)的20%左右。

北京廣播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丁俊傑認爲:"實況戰事報導給央視帶來的不僅僅是大量廣告收入,它還有助於央視在公眾中樹立品牌,這比廣告收入更爲寶貴。以後如果發生了什麼大事,觀眾的第一個反應可能就是迅速打開電視看中央電視臺。"當央視把伊拉克戰事的新聞焦點變成了老百姓街談巷議的熱點時,不僅掩蓋了舉世震驚的非典型肺炎(SARS)的疫情,而且成功轉移了全國老百姓在兩會之後熱切關注中南海權力鬥爭、腐敗、失業等重大國計民生問題的的視線;同時又營造出中南海爲新聞改革開綠燈的"新政"空氣。中共不著痕跡地轉移焦點、偷梁換柱的策略,顯示了它在輿論引導方面有了新的提高,從這些方面看,中央臺這一次取得的成就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

自以爲聰明的人往往會犯搬起石頭砸腳的錯誤

但是,上述中央電視臺的成就主要來自於同它自身的歷史比較之中,也來自於它自身所享有的無與倫比的特權--在各個地方電視臺新聞或其他資源依附在央視身上、並繼續固守傳統的比較之中,只要你稍稍轉換一下角度,把它與海外媒體,或者是把它放在新聞自由環境條件下進行比較,其侷限或缺陷立刻就暴露無遺。尤其在報導的內容上,因爲中國沒有新聞自由、輿論必須是要被"引導"的,所以其觀點立場的偏頗乖張也是觸目驚心的,對伊拉克專制獨裁者和其統帥的軍隊近乎歌功頌德的評論,以及對美英聯軍明顯屬於妖魔化的報導,包括把"反戰"事實上報導成"反美",讓受眾"自然而染"的得出一個結論:美英聯軍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受到了伊拉克頑強地抵制和反對,英勇無畏的伊拉克人民經由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武裝,將最終埋葬侵略者……

這種"輿論導向"如果是在一個資訊流通受到全面封閉的環境裡,往往會收到當局者所期待的特殊的效果,事實上這也是中共控制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屢試不爽的法寶。但是,這一次可遇到了麻煩了:伊拉克偏偏就不爭氣,幾乎沒有一個像像樣樣的戰役,薩達姆就被蒸發了,巴格達就突然"淪陷"了;其次,新聞媒體的變革應運而生--世界各大媒體的表現是史無前例的,由於對這場戰爭採取了全方位的實況報導,使之變成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透明"戰爭,有人甚至稱其爲"現場直播的軍事演習"。不管是北京政府發言人是如何義正詞嚴,還是解放軍軍事專家地所謂講評如何頭頭是道,都逃不過實踐的檢驗;此外,具備世界上第二大用戶市場的中國網際網路也發揮了它的神奇功能,他幾乎向每一個關心戰事的網友提供了成爲獨立軍事評論家的條件,觀眾不再像開始那樣僅僅滿足於央視在形式感官上帶來的突破,而逐漸開始本能的比較不同的消息來源形成自己的觀點。

由於這些因素的作用,作爲中共喉舌權威的中央電視臺再也無法一手遮天,相反它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困境:星期三(4月9日)當成千上萬伊拉克民眾走上巴格達街頭,搗毀薩達姆的巨型雕塑、用鞋底抽打薩達姆的畫像、向英美聯軍士兵歡呼獻花,被恐懼壓抑了多年的伊拉克人民對自由解放的渴望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伊拉克人民臉上的笑容和他們各種形式的公開表達,揭示了薩達姆去年以百分之一百選票當選國家元首的真相,並且爲這場戰爭的本質到底是侵略戰爭還是自由解放的正義戰爭的激烈爭辯做出了結論,同時也再次凸現中共對伊拉克戰爭的政策站到了歷史發展的錯誤一邊,並且令以中央電視臺爲首的中國大陸新聞媒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他們在此前的幾乎所有報導評論伊拉克戰爭的內容,大都已經遭到戰爭實踐的無情否定。

在BBC駐中國記者馬慶龍看來,央視有關美軍進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報導可以說是一種謹慎的平衡報導,一方面報導了伊拉克駐聯合國大使杜裡"遊戲已經結束"的說法,另一方面也引述了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今後仍然有大的戰鬥要打"的話。但是,對美軍進城的報導就做了手腳:薩達姆塑像被拉倒的畫面一晃而過,而且經過了精心的剪輯,使觀眾感覺不出伊拉克民眾的歡呼和表達的憤怒,解說詞也非常簡潔。中國的報紙也差不多。薩達姆塑像被拖倒的照片被安排在報紙的裡頁。中央電視臺等中國媒體的這等做法,被有些人形容爲 "技巧處理",爲的是要刻意避免在觀眾腦海種下政權更疊的觀念,"中國當局急於避免的聯繫是:如果薩達姆的塑像可以被拖倒,那麼,毛澤東的塑像也可以被拖倒。" ……也許是出於新聞同業的緣故,我一邊看各大國際新聞媒體對獲得自由的巴格達市民慶祝狂歡的實況報導,一邊卻在擔憂:這下中央電視臺可怎麼"善後",如果繼續前些天的報導邏輯,無疑於信譽掃地,自絕於它的廣大受眾;反之就陷入了自相矛盾、自我否定,而且中共意識形態的主管及其政策也來不及轉彎……這種玩火自焚的表演,對於"聲譽"日隆的央視,實在是莫大的尷尬。

雄辯的事實是最好的清醒劑,當廣大受眾從上當受騙的"輿論導向"中逐漸醒悟過來的時候,中國媒體的聲譽就會隨之跌落,與戰爭之初人們多數肯定中央電視臺的成就佔主導相比較,眼下海內外中文網際網路上批評央視的帖子像潮水一樣湧來,有些批評甚至認爲這些天來中央電視臺事實上成了"伊拉克電視臺"--薩達姆統治集團的喉舌。如果講在戰爭中播送薩達姆畫面的伊拉克電視臺,結果得到的是美軍炸彈的回應,中央電視臺明顯傾向薩達姆統治集團的立場,遭受越來越多觀眾的批評,其後果的嚴重程度便如同無形的炸彈。

署名劉越的網友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搞感情挑撥,薩達姆電視臺比不過央視,薩達姆的家丁只會在鏡頭前咬大牙,央視則可以催人淚下,戰爭爆發至今只哭不笑,奪人眼淚的小提琴聲每10分鐘響一次,不知傷了多少中國人的心。難怪有人懷疑我黨的喉舌怎麼一夜間就變成了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的宣傳工具,整個圍著伊方打轉轉。……指望中國媒體客觀公正地報導國內或國外所發生的一切是不切實際的。的確如此,但這並不丟醜,丟醜的是,他們還以爲並宣稱他們這是在"按新聞規律辦事"。在指責別人搞單邊主義政治的同時,他們卻在大張旗鼓地搞新聞單邊主義。(http://www.ncn.org/zwgInfo/da-KAY.asp?ID=22822&ad=4/7/2003)

紙包不住火的流行性非典型肺炎疫情

如果不是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不合時宜的折騰壞事,中央電視臺對伊拉克戰事報導的成功幾近"天衣無縫"!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非典型肺炎疫情得流行,溢出了國界,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並且成爲與伊拉克戰事同樣炙熱的國際新聞焦點。然而,恰恰是在疫情源產地的中國的新聞媒體上,除了鋪天蓋地的美伊戰爭,在長達半年之久的時間裏,幾乎很難找到SARS疫情的蛛絲馬跡,就像這麼大這麼嚴重這麼危險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一樣。眼下,在巨大的國際社會空前巨大的壓力之下,算是擠了一點"牙膏"--遲至4月1日才答應每日公布疫情(其繼續弄虛作假的伎倆已經被蔣諺永等有良知的中國醫生所揭穿)。從各種跡象來看,中國媒體充分的與政府聯手"合作",封鎖消息,隱瞞舉世關注的疫情,以極度扭曲的報導來刻意渲染美伊戰爭,儼然是以一個新聞焦點掩蓋另一個新聞焦點!這種做派有可能包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陰謀,那就是迴避甚至掩蓋被輿論批評爲"配合伊拉克抗擊美國入侵中國發動的恐怖攻擊"的--SARS疫情。

有一種解釋:因爲美伊戰爭離中國讀者比較遠,充分而及時地報導有助於釋放民間社會對政府腐敗的日益不滿,而SARS疫情不但貼近現實生活,而且與老百姓生死相關,一旦報導失控,引起社會恐慌事小,釀成民變或動亂才是中南海最擔心的。還有一種解釋:江澤民十六大和今年兩會連任軍委主席,引起極大的民憤,美伊戰爭的超級報導,可以放大國際安全受威脅的效應,以此凸顯他連任軍委主席的必要性,進而爲江澤民垂簾聽政作輿論鋪墊。我也相信有另一種可能: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揣摩到中南海的意圖,迴避或幫助政府掩蓋疫情以減少風險的同時,抓住時機大肆報導伊拉克戰事,最大限度地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間,這也許是爲什麼在中共的輿論導向架構內,中國媒體在報導美伊戰爭時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火爆的原因。

不管是哪一種解釋,SARS被中國媒體有意"忽略",使之成爲全球氾濫的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史無前例地對前往中國香港的旅客發出警告、原定在北京舉行的世經論壇峰會被迫推遲、英國首相布萊爾美國副總統切尼推遲了訪問中國的計畫、瑞士政府頒布法令:宣布禁止香港商人前往參加全球最大的" 2003年巴塞爾鐘錶珠寶展" 、紐西蘭拒絕了一個43人的中國代表團參前往惠靈頓加一個會議,"紅遍天下"的滾石樂隊取消了已經準備多時的中國演出行程、大部分外商取消參加廣交會的行程廣州酒店入住率暴跌五成、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出國訪問遭到菲律賓拒絕……,這些變化公開和不公開的原因都是非典型肺炎病毒SARS疫情。已經有專家預測,中國當局在處理SARS疫情不當引起的後遺症,將嚴重影響中國和東南亞的經濟,甚至有可能令繁榮多年的泡沫經濟提前破碎。 中國外交出人意外地再次陷入了"六四"後四面楚歌的境地,這其中有中國新聞媒體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報導SARS方面,中國新聞媒體與海外新聞媒體截然相反的行爲方式,劃出了一道有沒有新聞自由的分界線!有人以爲,中央電視臺爲首的中國媒體在報導美伊戰爭中表現出了某種"進步",意味著中南海對媒體控制的鬆綁;我卻認爲:這倒不如說,在新的環境條件下,中共用一個焦點掩蓋另一個焦點,對新聞控制的手法已經有了更加隱蔽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恰恰是控制變得更加技巧了而絕不是放鬆。也許中國政府在自鳴得意之時,已經種下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禍患--中國媒體在報導SARS方面的不作爲,非單暴露了作爲政府喉舌剝奪人民知情權的本質,同時也已經極大的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危及了國家利益。

中國新聞媒體的取向和記者的運作技巧

在現實的政策環境和媒體機制中,新聞改革的整體取向和中國新聞工作者的運作技巧,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在處理伊拉克戰事和SARS疫情這兩個新聞焦點時,多大程度上是當權者決策因素,多大程度上是媒體自身趨利避害的選擇,多大程度上又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在具體運作中的自由發揮,這些因素之間的比例與過去有些什麼樣的變化?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分析。就中國大陸媒體的現狀和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和潛力而言,其形式硬體正在跟上國際主流媒體的發展潮流,但在體現內容的核心軟體方面,還是自覺不自覺地被傳統的慣性所駕馭(有時甚至都錯過了最高層某一政治勢力發出的鬆綁信號),繼續與新聞自由的國際潮流背道而馳,即目的和手段經常是在打架。作爲御用工具的中央電視臺和其他媒體,本質上依然是官方政策的喉舌,這次在伊拉克報導上大顯身手,充其量也只是"舊瓶裝新酒"。

不過,以央視爲首中國媒體突顯的尷尬,是整個中國外交戰略尷尬、也是整個政治體制的尷尬。 也許,只要中國媒體在成爲新聞自由環境中的獨立媒體之前,這種尷尬就是一種常態,在所難免。但願中央電視臺在報導伊拉克戰事顯現的尷尬,是轉型中的尷尬而非繼續傳統慣性的尷尬。不管是哪種尷尬,也許都是探索新聞自由發展進程要付出的代價,它標誌著中國新聞改革快到一個新的臨界點了。從央視"謹慎的平衡"之"技巧處理"來看,它已經完全具備了應對一個開放性質新聞市場的基本條件,現在的阻力主要來自於中南海當權者權力失衡,第三代太上皇對所有政務的最終拍板權,使得上任伊始的新官們對包括開放新聞在內的"新政"努力都胎死腹中,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對央視表達的所有不滿,其實都是對中南海的不滿;人們期待央視率先新聞自由的呼籲,事實上就是對中南海啟動政治改革的期待和呼籲。

中共在控制新聞媒體上的手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政治制度的弊端。嚴重的地方主義、政策的不透明、媒體的不自由化、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實踐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從現有制度繁衍出來的,而所有這些弊端的核心問題就是缺少民主。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阿馬塔辛曾經向人們展示民主的制度和不民主的制度對飢荒的影響,發現民主可以有效地控制飢荒的蔓延,而專制則助長其蔓延。這一理論現在被中國媒體在處理伊拉克戰事和SARS疫情兩個新聞焦點中得到了印證。中國媒體弄虛作假、移花接木式輿論引導問題,不是官員的個體行爲問題,而是總體政治制度的問題。政治制度再不進行民主化改革,中南海當權者所有一切的承諾都會騙人的。

與此同時,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新聞媒體的傳統慣性還很強大,所以在迎接或面對新聞改革的機遇時,中國新聞工作者惟命是從的馴服工具角色、媒體已露端倪的唯利是圖商業化取向,都是值得高度警惕的。我覺得,聰明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身上並不缺少這種本能:他們會不斷汲取教訓,因爲他們越來越明白:如果在新聞報導中迷失客觀公正的立場,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媒體自身,結果會把自己也賠進去。儘管,眼下問題的關鍵在於把持言論控制權力的決策者,如何審時度勢以順應變革的潮流,爲央視和中國的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發展和競爭提供應有的空間;但是中國新聞媒體自身,也需要以脫胎換骨來告別輿論引導式的傳統機制,而絕不是滿足於換湯不換藥的表面文章。

-- 轉自《新世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