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員,請您在國際場合說中國話

作者:米阿侖 發表:2003-07-08 00: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不少報導和述評誇張了中國官員在國際官方場合說英語的事情。筆者想對中國官員提的建議是:作為一名在國際官方場合代表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官員,您說母語普通話比說英文來得更好些。看看下面的說明,相信您會認為我的建議多少有些道理。
  在美國電視裡,我多次看到中國官員在國際場合說英文的景象。儘管我的英文水平不夠高,可也能聽出他們說英文的錯誤,特別是動詞時態和「THE」的用法,經常有錯。這是很自然的。中文和英文對時間的方式大不相同:英文的每句話都需要精確使用動詞時態,否則,意思可能就完全不同;而在許多場合,中文對動詞時態的要求並非每句話都要那麼精確,有時候甚至不需要表達時間,而若要精確表達,則需要另用詞彙、而不是像英文那樣用變化動詞的方式表達。

  做個比較。中文說:「他結婚了」,儘管「了」表示過去時間,但意思是說他目前處在結婚狀態,正確的英文表達是「He is married」,不是講過去。如果按照中文「了」表示過去時間來說英文「He was married」,那就是說「他曾經結婚」、而現在處在離婚狀態,跟中文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了。如果用英文說「He had been married」,那就是婉轉地表達一種不置可否的意思了:他曾經結婚、後來離婚,再後來是否結婚、現在是否處在結婚狀態,都不得而知、是兩可的。英文的「He was married」和「He had been married」,意思很不一樣,跟中文表達方式大不相同。

  同樣道理,說兩國關係的時候,用「was/were」或「had been」,意思會很不相同,而一些中國官員恰恰是用得不夠準確,特別是在做即興講話的時候,時態不確切經常發生,造成誤解。例如,美國幾個全國電視網曾做過中國官員的訪談節目,對話之後,時常可能聽到節目主持人說:「我不知道他[中國官員]要說什麼。」一些國人以為,那是美國媒體在譏諷中國官員。然而,瞭解英文更多些的人會知道,由於那些中國官員使用英文時態不確切,讓聽眾覺得官員的意思不清楚或立場模糊,甚至不知道官員是否有意不置可否,因而,美國電視節目主持人跟聽眾一樣感到困惑不解,並非是在譏諷中國官員。

  跟許多中文詞彙難以用英文做固定明確的詞彙表達一樣,英文表示「特指」的「THE」,中文也很難有個固定明確的詞彙來對應,因而,許多中國官員說英文的時候,經常是該用「THE」沒有用、不該用的卻用了。結果呢?由於「THE」使用不當或太多,英文母語的人聽了,就會產生概念前後衝突的感覺,就會覺得中國人的邏輯抽象能力比較差,因而說不清自己特別要指明什麼。實際上,正是通過一些中國人的閱讀說話,一些美國學者輕易地、甚至是武斷地做了個比較判斷,說:中國人的語言文字方式一直處在「看圖識字」的階段,這導致了中國人的抽象能力沒有西方人的抽象能力強,因而,中國人缺乏嚴密的科學邏輯思維,造成了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落後於西方和需要「克隆」西方的歷史現實。

  在國際官方場合,有些中國官員說英文的本意挺好,效果卻相反。比如,在電視訪談中,一些官員很喜歡模仿美國人常用的口頭語「you know」或「gonna/gunna do」。這類口語用法不是規範的英文,來自老早以前美國的黑人社區(現在,「美國黑人」叫「非洲裔美國人」)的土話。美國是平民文化和比較隨便的社會,喜歡的是白手起家,因而,許多人有意無意地使用「you know」或「gonna do」,久而久之,這些用法流傳到社會各個角落,成了遍佈美國的口語土話。然而,這些口語並非可以隨時隨地地任意使用。比如,在政治競選的時候,為了贏得非洲裔美國公民的選票,競選人就特意地經常使用「gonna do」;為了向大眾推銷自己的新書,前總統夫人和現國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女士說話也是「you know」頻頻冒出。然而,在外事正式場合,特別是在表達本國立場和跟外國客人對話的時候,那些政治家、包括現國務卿鮑威爾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兩位黑人政治家,就很少使用、甚至避免使用這類口語土話。

  作為一名在國際官方場合表達中國立場的中國官員,講話中偶然使用「you know」或「gonna do」來表達對東道國人民大眾的友好,未嘗不可,然而,頻頻使用,就可能產生誤解了。比如,在美國,當地聽眾會問:您也用非洲裔美國人的土話,那是您要取悅於「黑人社區」和勞工人群?中國也有「黑人社區」嗎?如果沒有,您那樣做是什麼意思呢?許多美國勞工認為中國人搶了他們的工作飯碗,為此發生過幾次中美經濟貿易風波,甚至一度成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個中美談判問題。作為中國官員,您用美國口語土話來取悅於美國勞工,一些美國民眾自然就要問:您是不是在安撫他們、繼而又要從他們手裡搶走更多的飯碗?

  出於謹慎和避免說錯,許多中國官員在說英文的時候,經常要想一想。這不難理解:英文不是自己的母語,當然,說話就要多考慮,甚至要在頭腦裡先用中文想好了、然後再組織翻譯成英文。然而,在聽眾面前,由於說話吞吐、遲緩和斷續,就給人一種遲疑不決和缺乏自信的印象。中國官員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魅力、敏捷和幽默,不然,怎麼能代表中國出現在國際舞臺呢?可一些西方媒體卻時常把中國官員描繪成僵硬、不敢說話和缺乏幽默感,在很大程度上,那是中國官員在國際官方場合使用自己不很自如的外語而造成的誤解。

  有這些問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媒體和大眾為什麼不當面指出來和加以糾正呢?那是禮貌和客氣。如果美國總統到中國做官方訪問,說錯了中文,發音滑稽、語法亂彈琴,我相信,沒有幾個中國人要當面指明和糾正他的錯誤,那也是出於禮貌和客氣。若美國總統由此而以為自己的中文水平多高,那他就不是過於幼稚、就是過於自以為是了。同樣,在國際官方場合,人家沒有當面指出和糾正中國官員說英文的錯誤,若中國官員覺得自己的英文水平有多高,那也是過於幼稚或過於自以為是了。

  世界上不光是有中文和英文。在多國參與的國際場合,作為代表中國的官員,您在說英文,那些母語是西班牙語、法語、德語或韓國語的人,會怎麼感覺呢?他們可能會覺得您很在乎美國人和英國人、而不大在乎他們國家的人民。同樣,您說西班牙語,那些母語是英文或法文等國家的人,可能會納悶:在來自不同母語國家的官員面前,您為什麼獨衷西班牙文?難道您所代表的中國跟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有什麼特殊關係嗎?當然,如果中國憲法規定了英文或西班牙問是中國的第二官方語言,那另當別論,您自然可以在任何官方場合使用英文或西班牙文。既然中國憲法明確規定中文普通話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沒有規定英文或西班牙文等等是中國第二官方語言,那麼,作為政府官員,您在國際官方場合是不是應該更尊重自己國家的憲法呢?

  今年春天,伊拉克戰爭的時候,沙地王子兼外交大臣應邀訪問美國商討戰事。許多阿拉伯王公貴族子弟在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受過高等教育和長期居住過,會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然而,在國際官方場合,他們仍然使用自己的阿拉伯語言。比如那位沙地王子兼外交大臣,會說很流利的英文,可在做官方訪問的時候,他跟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說話和會見記者,一直使用自己的阿拉伯文,以至於引起了一些美國記者的關注,他們稱讚說:在這種場合,沙地王子兼外交大臣使用自己國家的語言,不但清楚地表明瞭沙地支持美國戰事決定的立場,同時也維護了沙地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和形象,從而成功地避免了戰事中的政治文化衝突問題。阿拉伯王公貴族子弟能知道什麼場合應該使用什麼語言、知道如何讓自己個人的多語言能力服從國家的需要,中國官員就不知道嗎?

  許多國際學術活動和工商活動,需要大量使用英文。然而,那些活動絕大多數情況是:參與者代表自己或自己所屬的私人機構,而並非代表自己的國家和政府,因而,在前者場合,使用什麼語言文字不會有更多的政治文化影響,而對後者來說,使用什麼語言文字跟政治文化影響是緊密相關的。在國際官方場合,中國官員首要的事情,是鮮明地表達自己國家的立場和有效地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而不是如何表現自己個人。換句話說,在國際官方場合,官員的個人魅力展現必須服從國家利益的需要。為此,為何不用自己能夠自如表達的母語呢?使用自己熟悉的母語,也許能為自己的國家利益而更好地和更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個人魅力。

  用狹隘的民族主義來看待不同的語言文字,是錯誤的做法。然而,作為一名在國際官方場合代表中國和中國政府的中國官員,您說母語普通話,不會有人瞧不起您,也不會因為您說中文而覺得中國渺小軟弱;您說英文,也沒有人因此覺得您更有教養、也不會因為您說英文而覺得中國更強盛偉大。中國官員也是人,也有個人愛好,因而,在私人場合或私人活動中,您愛用什麼語言就用什麼語言;但在國際官方場合代表中國說話的時候,請您最好還是用自己的母語普通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