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富有生活的迷戀應適可而止

發表:2004-10-05 00: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美國,遭遇健康問題的是窮人,他們只能以廉價的垃圾食物為生。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最健康的人恰恰是最貧窮的人。中國受教育人群的平均壽命為58歲。
兩年前,我在四川當過一個月的英語老師。那段時間,幾乎每晚都有老師開著校車帶我去一家距離學校50米的餐館吃飯。當我提出要步行的時候,他們說:「那怎麼行,你是我們學校的老師!」當我詢問能否借輛自行車四處轉轉,他們的表情如此驚訝,似乎是我要他們殺了我。

15年之前,中國還是一個自行車的王國,自行車道和機動車道一樣寬敞。如今,馬路被私家車擠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一些城市計畫出臺「自行車禁令」。早在20年前,大多數歐洲國家就開始鼓勵人們使用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不僅出行便利、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能夠保持身體健康。可是當今的中國卻與歐洲國家背道而馳。

我不想討論政府鼓勵人們購買私家車方面的政策,我只想說明,中國人的健康的確每況愈下,並不僅僅因為對私家車的迷戀,也不是因為減少了自行車的使用。過去在中國問路,答案往往是:「不遠,走路也就10分鐘。」而現在,你只會聽到如何坐車到達目的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答案就是錢,以及中國人對財富的炫耀。

舊社會的中國,只有窮人才走路,富人們坐著轎子四處遊玩。好在這樣的富人只是極小部分,否則整個民族的體質或許會因此而被摧毀。當然,這樣的情形並不僅僅發生在中國。事實上,每個國家、每個階段的人類社會都會將體力勞動與財富的匱乏相聯繫。如果有洗衣機,誰又會用手洗衣服?如果有飛機,誰又願意步行千里?我並不是鼓吹落後的生活方式,只不過,當目的地僅僅在二三百米,甚至只有50米開外卻堅持選擇開車去的時候,那問題的確嚴重了。中國人曾經是地球上最強壯、最堅忍不拔的民族,我無法確定中國人這樣的變化是不是對舊社會富人生活方式的嚮往,但我可以肯定,照這樣發展下去,中國就會和美國一樣,變成一個離開汽車就寸步難行的國家。

即便有這樣的共性,中美之間還是有著天壤之別。在美國,遭遇健康問題的是窮人,他們只能以廉價的垃圾食物為生,攝入過多的卡路里和糖分,從而引發糖尿病、心臟病和高血壓。而富人有經濟能力支付健康食品並到健身房鍛練,因而能夠維持健康的體魄。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最健康的人恰恰是最貧窮的人,他們經常進行體力勞動,飲食合理,通常以大米、蔬菜和一些魚、肉為主,垃圾食品在中國比較昂貴,他們無力承擔。

受生活方式的影響,中國城市居民的健康狀況非常令人擔憂。根據中國紅十字會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75%的北京市民受健康問題困擾,而在上海和廣州,這個數字均為73%。研究發現,健康狀況最糟糕的人群是中、高級管理層及受過良好教育的白領,這部分人群在西方國家恰恰是最健康的人群。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是72歲,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數字,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貧困人口的平均壽命較高,實際上,中國受教育人群的平均壽命為58歲,中關村的38萬IT人士的平均壽命僅為53歲,這比10年前又縮短了5歲。紅十字會將這樣的調查結果歸因為缺乏鍛練和壓力過大,但我認為缺乏鍛練一項足矣,因為健康的身體能夠很好地應付壓力,而抽出時間鍛練也會使面對壓力的時間相應減少。鍛練也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比如騎自行車上班。但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白領們,怎麼可能願意讓人看到自己騎自行車呢?在他們眼中,不光要有車,最好還能有專用的司機,才能更好地向人炫耀自己的財富,才會有「面子」。這一切,不正是美國向世界推銷的生活方式嗎?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人迷戀的美國以及其他的西方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政府也紛紛鼓勵人們加強鍛練,多走樓梯,飯後散步,週末爬山,漸漸被中國人拋棄的自行車,在那裡也備受青睞。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已經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大家都很清楚,自行車的主人是在為最重要的事情進行投資,那就是健康。

在我看來,中國人對汽車、對所謂的富有生活的迷戀應該適可而止了,要知道,健康才是一切的本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