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20多年前留學之風初起之時,留學生回國率比較低,乃至有那麼幾個「拒絕國外高薪聘請」、回來「報效祖國」的,馬上就成為全國的英雄和典範。如今世界幾乎倒轉過來,想回來的比不想回來的要多得多。理由也很實際,「期待月薪一萬元以上」,「報效祖國」的高調也不唱了。
海歸們爭先恐後地回國,表面上是件讓人高興的事情:人才外流似乎被止住了,中國的國力強大了,吸引力增強了。「期待月薪一萬元以上」,年薪就快接近兩萬美元了。拿這筆錢在中國生活,比拿五六萬美元在美國生活恐怕還輕鬆。用不著精神動員,憑市場就可以把人才爭取過來。
然而,再仔細一想,事情卻不是這麼樂觀。青聯的這次調查還顯示,「海歸」在歸國6個月左右找到工作的,只有57.5%。美國的大學生要是有40%以上畢業半年後還無法就業,那恐怕全國都要沉浸在經濟大蕭條的恐慌之中了。可見,許多「海歸」成了待業的「海帶」。
根據青聯的調查,「海歸」變成「海帶」名列榜首的原因是「薪酬要求過高」、「個人能力問題」。留學回來的人並非前程萬丈,一些「海歸」說了實話,回來的原因是「國外找不到好工作」。
「海歸」潮並不一定是個好消息。「海歸」學成就回國,在發達國家沒有工作經驗,光讀幾年書能有多大本領?究竟能夠為中國帶回來什麼?
筆者作為一個「海不歸」,對此深有體會。出來讀書,頭一兩年常常是在過語言關。五年後,才發現自己確實有些長進,對當地的政治社會文化有些瞭解。如果匆忙回國,等於浪費了在外面接受高水平的訓練和積累經驗的機會。這些「海歸」倒像是涮羊肉,在國外的鍋裡一涮,色彩稍變,馬上就出來了。
21世紀的中國,不僅需要在發達國家有長期工作經驗的「海歸」,而且需要一些長期在外扎根的「海不歸」。如今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靠外資,給人家賣力氣。但如果發展順利,未來中國就應該像現在的日本、韓國那樣,創自己的國際名牌,到發達國家建廠。那時,就需要一些瞭解當地的社會文化並且有一流經驗和訓練的「海不歸」 幫助打開局面。現在人都回來了,到時候找誰去呢?
20多年前的留學生,大多數都在海外扎根。現在的留學生為什麼不行?這是更讓我們憂慮的問題。20多年前的第一代留學生,往往是知青出身,快30甚至30以上才上大學、開始學外語。從教育條件上來看,他們比現在這些從小學幼兒英語、上重點中學的留學生差多了。如果在國際人才市場上,新一代還比不上上山下鄉的那一代,這恐怕就是對我們的教育制度的一個審判了。
看看上一代出國的境遇。許多人到了美國,兜裡只有50美元。但那一代人的豪言是:連土插隊都過來了,還怕洋插隊嗎?這些人沒有被我們學校的教育所馴化,所以更有創造性,更有背水一戰的勇氣。所以他們大多數在美國站住了,成功了。
而現在的留學生呢?他們從小是被家長、老師過分保護的天之驕子,常常出來就買輛車。許多人名校畢業,不要說在美國找到工作,就連試一下都不肯試,喪失了基本的冒險精神。也難怪,青聯的調查顯示,回來的人只有兩成多在創業。
如今我們正處於一個全球化的高科技時代。這個時代,獎勵的是那些有創見、敢冒險的開拓者。出來留學的,按說是最敢冒險、最有創造精神的人。這些人的「野性」被馴化,對中國的發展未必是個好消息。
(南方都市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