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橋:浮橋建築的傑作─靈江浮橋

發表:2004-12-24 18:0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靈江浮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此橋因江而得名,原名為「中津橋」,座落於浙江省臨海縣南門城外的靈江上,是一座構造形式獨特的水上立體交叉橋,其結構建築與設計都非常科學,是座歷史悠久的古老浮橋。

根據《臨海縣誌》中記載: 宋淳熙八年(西元1181年)「中津橋」修筑在興善門外的金雞嶺下,由郡守唐仲友創建,橋長287米,寬5米余,具有相當的規模。建造時,以每2艘船組成1節,總共以船50艘,組成25節。然後用纜索、地錨、錨碇等設備,將浮橋的所有船隻串聯,連繫固定成為橋面。

因臨海縣距東海較近,受潮汐影響很大,潮汐使靈江水面,在一日的漲落中,能相差數米之距。當初建造時,為使浮橋能適應潮汐的漲落,唐仲友使「橋不及岸十五尋(每尋為八尺),為六筏,為以柱二十,固以檻,筏隨潮與岸低昂,續以板跳」的方式來修造浮橋。

修筑時,先民們採用了「活動引橋」的方法,即在橋的兩端,搭建可以起落伸縮的活動引橋,將一端固定於河岸,另一端,用可隨著水位上下而升降的多孔棧型式橋面,來銜接浮橋與河岸。如此一來,不論漲潮落潮,就能隨著晨昏潮汐的起伏,隨時變換坡度,不受影響而能通行。其原理與形式與現代浮橋的做法已十分近似了。

蘇東坡就以「機牙任信縮,漲落隨高低」的詩句,來描寫浮橋隨著晨昏潮汐的潮水漲落而能升降的特點。

唐仲友所著的《中津橋記》一書中記載 :「度高下、量廣深、立程度,以寸擬丈,創木樣置水池中,節水以筒,效潮進退,觀者開喻,然後賦役」,對浮橋的設計建造做了詳細的描述。

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唐仲友在建橋之前,先製成了1:100的橋樑模型,在水池中進行反複試驗,以獲得適當潮水漲落的浮橋型式,並作示範操作,幫助建築工人瞭解其結構原理,然後再開始動工建造。此注重建築流程的做法,在現代看似平常,但出現在八百年前,實誠屬不易。

浮橋的運用,在漢唐時期已日益普遍。許多地區在建造永久性橋樑以前,總要先造浮橋,來瞭解水情、水性,然後再尋求合適的橋型,做為永久性建築。

中國出現最早的橋樑就是「浮橋」。又稱「州橋』、「浮航」、「浮桁」, 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橋樑建築型式, 因其架設簡單方便,常運用於軍事用途,所以也稱為「戰橋」。

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不是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目前在中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

浮橋的構造和架設,一般是用幾十或幾百艘船艇(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橋墩,船艇固定於由棕、麻、竹、鐵製成的纜索上,或者用鐵錨、銅錨、石錨等設備固定於江底,而兩岸多設柱狀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構件以供繫纜索。甚至索錨兼用。船艇連結排列於河面上,上鋪梁板作為橋面,供人馬往來通行。

橋與河岸之間,中小河流一般用「挑板」(古稱筏板)、大河用「棧橋」的方式連接,對於年水位落差大的季節性河流,則採用「拆卸」或」增裝」船節的方式。隨時可以調節,以適應水位漲落的落差。

中國建造浮橋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商周時期。《詩經.大雅.大明》中記述,周文王18歲為了娶妻,在渭水上架起一座以舟船為主體的浮橋,距今已有3100年之遙了,比起西方,波斯王大流士遠征希臘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所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橋,還要早五百多年。

據考證,周代禮制規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浮橋,用畢就要立即撤除,可見當時浮橋是稀貴之物。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人們已不再遵守只准「天子」上浮橋的規矩。

隋大業元年(西元605年)在河南洛陽洛水上建成「天津橋」,此為第一次用鐵鏈聯結船隻架成的浮橋。

浮橋的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須要經常修葺和更換,所以經過歲月的變遷,很少能保留到現在。許多浮橋崩毀後,都轉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現存歷史最早的的古代浮橋,就屬浙江省臨海縣的靈江浮橋, 是中國浮橋建築中的一件傑作。

1964年「靈江浮橋」改建,橋長280米,寬5米。將浮橋移到縣城西門外上的「津浮橋」原址。為了不拆斷浮橋而讓航船可以通過,便在靠西門一側的浮橋設有「過船孔」,過船孔兩側的木船上,豎有高1.2米的木排架,自水面至橋面有高2.2米的淨空,可以讓船隻自由通航。如此一來,整體橋型就形成了主體水上立體交叉式橋樑。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