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的前世今生(組圖)

發表:2006-02-26 07:3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瞭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 「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髮型和滿族服裝,並以殘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剃髮」也作「剃髮」)。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躲在江西深山-圭峰山-中的明朝遺民--至今誓死不剃髮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先後轉移到川、鄂地區,即夔州府以東地區,由農民領袖劉體純、李來亨等與明將王光興等聯合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十三家的抗清鬥爭後在清廷大舉進攻下失敗,少數人輾轉流落至江西圭峰山地區,躲入山中,誓死不剃髮,與世隔絕,直至抗戰後期才被發現,誤以為是「道士莊」。但現在村民出外打工多了,只有少數老人還留發,照片為忠明村村長余老漢。記者想拍本村婦女穿的明朝服飾比甲遭到老人的拒絕認為是對婦女的不敬。


忠明村村長余老漢


祭祀大明永曆皇帝

反抗滿清的武器 文革時曾有紅衛兵隊伍上山強迫村民剃髮易服,說這是封建殘餘,結果被村民用竹槍和火銃趕下了山去。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倡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對於這些人的行為,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詳見下面的爭議部分。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准歸葬平城。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 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儘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與此相反,經過滿清的200多年統治後,滿還是滿,漢還是漢.這主要是由於滿族對漢人的壓迫和歧視.如滿漢不通婚.漢人不得封公爵.漢人禁止進入滿洲蒙古. 滿人不用勞動人人有皇糧.寄生在漢人頭上作威作福.漢族將軍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後,滿族皇帝不是忙著封賞而是急著解散漢人的湘軍.後期戊戌變法慈禧太后直指維新派是"保中國而不保滿洲."《辛醜條約》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足見滿漢之隔閡.難怪當了一輩子滿清奴才的袁大頭唸唸不忘自己是個漢人.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稱為「吳服」(和服這個詞是西方人對日本吳服的稱謂,日本人逐漸接受了這個詞,但是在日本賣和服的商店,一般稱為吳服,少有和服的稱謂),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衣服。

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併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誌。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韓服

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同漢服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仍一直保留較多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幞頭的後繫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幞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后翟衣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發展為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對越南的影響

越南自漢代以來就一直受中華文化熏陶.直到被滿清割給法國才徹底脫離中國控制.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