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千年遺憾——即興參與舞蹈藝術的衰亡
酒酣耳熱之時,朝鮮族朋友微醺地拉著我跳起了民族舞蹈,聳肩擺手之際,心中充滿了失落與遺憾。再聯想到伊比利亞的葡萄園,亞平寧的橄欖林,巴爾幹的玫瑰叢,各民族在農閑之餘,集體合拍,跳著歡快的民間舞蹈,重複著勞動過程的愉快,表達渴望收成的心情,總能帶來視覺的美感。可我們民族本身的民間舞蹈哪裡去了?是失傳與衰亡了嗎?我們的娛樂和慶祝方式難道只是唱唱卡拉OK?打打麻將?是圍站著耍獅子扭秧歌傻呵呵地喝采?還是懶洋洋蜷在座位裡上隨著舞台上藝人的帶有強烈編排痕跡的華麗舞姿拍掌?我們為何不能率性而歌,隨性而動,任性而舞,將整個身心融入群體的愉悅氛圍中?真是令人遺憾與落寞的問題。
其實早期的漢族也是一個好舞善舞的民族,伴隨文明發展而來的漢族舞蹈藝術,自石器時代開始,就從蠻荒走向文明,在中華大地留下漫長持久的發展印跡。周秦漢唐,舞風甚盛,一脈相傳,成就甚高。久盛不衰。
華夏最早的舞蹈圖像見於青海大通出土的5000年前馬家窯類型文化舞蹈紋飾彩陶盆,記錄了當時氏族部落成員手拉手踏地而舞的情景。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歌舞盛行於桑間、濮上,在《詩經》中就有不少直接描寫民間歌舞情態的:「子仲之子,婆婆其下」:「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多麼優美傳神的舞蹈情致啊!
到了漢代,大眾以歌舞自娛更成為普遍的風氣。當時,日常生活或宴飲中,即興起舞,或賓客相邀起舞的習俗盛行,這都是自娛性舞蹈,通常都是先歌後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就是乘酒興擊筑而歌,然後「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席間即興起舞,有純粹自娛的,也有借舞而行他意的。或以獻舞為名,行謀殺之實的「項莊舞劍」;或借歌舞之機,索取封賞;或以舞抒發某種情感。還有一種禮儀性的交誼舞,叫「以舞相屬」,即席間一人舞罷,再屬於另一人舞,如此循環,相屬而舞。漢武帝時灌夫在竇嬰宴請丞相田蚡的酒席上「起舞,屬丞相,丞相不起」,受邀而不肯起舞,是一種很嚴重的失禮和怠慢行為,氣得灌夫差點鬧起來,這與西方舞會上的規矩和禮節頗類似。
大唐帝國將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的發展推至頂峰。唐代三大舞《破陣樂》《慶善樂》《上元樂》聞名遐邇。在唐代傳統節日裡,民間歌舞活動也十分盛行。傳統的元宵節以及春耕伊始或秋收後,常有歌舞活動。當時節日中盛行民間自娛性歌舞《踏歌》,大詩人李白乘舟將欲行時,「怱聞岸上踏歌聲」。與今人發掘編排出來的踏歌不同,那時的踏歌類似藏族「鍋莊」的大眾參與的群眾性舞蹈,宋代馬遠《踏歌圖》曾生動地記錄了那種圖景。唐玄宗時,宮廷曾組織「與民共樂」的元宵佳節盛大活動,幾千人參加《踏歌》,載歌載舞,連續三日,盛況空前。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歌響舞分行,艷色動流光」。是對當時民間舞蹈藝術的輝煌讚美。
然自宋代以後,舞蹈藝術從頂峰日益走向衰落,輝煌唐舞一去不復還。至今漢族仍是國內各民族中最呆板的民族,較之其他少數民族熱情活潑的能歌善舞,真是令人遺憾心酸。
漢族民間舞蹈中衰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宋代以後,城市發展,商業繁榮。 「勾欄」「瓦舍」的興盛,使民間舞蹈逐漸脫離大眾參與,成為有組織,師徒相傳,為大眾所觀賞性質的表演,叫「舞隊」。這種結合了音樂、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技藝節目的綜合藝術,以遊行隊伍的形式,在專門表演場所展出表演。原來人人都可立刻參與的簡單舞蹈形式向唱、念、舞結合的綜合化趨勢發展,需要道具、場景等,複雜了表演程序,使大眾參與的舞蹈逐漸成為一種觀賞性的藝術。
二是戲曲藝術在元明清的不斷成熟發展,使之成為社會主要的欣賞娛樂形式。隨著戲曲對社會娛樂的全面佔領,舞蹈藝術被戲曲所吸收消化,融合在戲曲框架及表現之中,年節請臺班子搭臺唱戲成為民間慶祝的主要娛樂方式。大眾參與的舞蹈基本上就如落日黃昏,漸漸衰微。
三是元、明、清三代,上層統治階級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都曾有過禁止民間歌舞表演的行為,使民間歌舞活動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元代統治者曾下令禁止歌舞活動。明朝初年,禁止歌舞,如有違者,施刑處罰。清代康熙年間,禁止民間「秧歌」遊唱活動。同時,程朱理學的興盛,使婦女的歌舞活動受到禮教的限制,不能隨意參加歌舞演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眾舞蹈的發展。
四是纏足對漢族舞蹈藝術的戕害不容忽視。這種自南唐窅娘開創的殘酷審美觀害了整個漢民族近千年。「骨斷筋縮多痛苦,行走何能得自由?自顧不暇行不得,扶持全要仗丫頭」。比法律規定還厲害的約定俗成的社會審美風氣使漢族婦女再也無法展現舞蹈的風韻。畸形的小腳也能跑、能跳,能幹活,但因重心難於掌握的原因唯獨不能跳舞。即使那些本應善舞的名妓們,能琴棋書畫,吟唱劇曲,多才多藝,纖腰弓彎的她們也難逃脫無法舞蹈的命運。
漢族大眾舞蹈藝術衰微千年以後,至近代而復興,但只是觀賞性的舞蹈藝術。那種簡單歡快的民間集體性舞蹈像昨日黃花一般,洋洋灑灑的繁茂景象成為徹頭徹尾的歷史絕響。大眾喜好的民間舞蹈,如秧歌、舞獅、竹馬、花鼓戲等仍是表演性質的欣賞藝術,整個民族人人都可即興參與的舞蹈一去難回,令人扼腕嘆息。如若發掘復興,改變漢族人民的主要藝術操演方式,比之漢服復興之路還要漫長曲折,就待有識有志之士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