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黑瞎子島自古就是中國領土,據撫遠縣誌記載,公元1411到1433年間,明朝著名的太監亦失哈曾先後十次率大規模船隊經過黑瞎子島,到黑龍江上遊巡視。公元1854年,清政府在島東北角設立了烏蘇里昂哥卡倫(邊防哨卡)。
黑瞎子島又稱撫遠三角洲(俄語稱其為大烏蘇裡島),位於中俄邊界撫遠縣境內的黑龍江(俄語稱其為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的交匯處主航道西南側,是中國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它的面積約327平方公里(一說約350平方公里),是香港的三分之一、澳門的12倍、珍寶島的500倍。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奪去黑龍江以北約63萬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又強迫簽訂《北京條約》,約定中俄東段邊界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界,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劃歸俄國;原住這一地區的中國人,仍准留住。這一條約又強行割佔了中國領土40多萬平方公里。共計割中國160萬平方公里。
1929年,中國東北當局將中東鐵路電報電話權收回,將蘇聯職員遣送回國,就此引發了中蘇爭奪中東鐵路所有權的大規模武裝衝突。最後中國戰敗。當年12月20日,張學良派代表與蘇方簽訂《伯力協定》。中國領土黑瞎子島就是在該次武裝衝突期間被蘇聯紅軍佔領的。這是歷史上中蘇之間發生的規模最大的一場鮮為人知的"衝突"。從此黑瞎子島成為蘇聯的囊中之物!在上世紀50年代末以前,中國人上下黑瞎子島並不受限制。待中蘇關係交惡後,中蘇邊防部隊,都加強了對黑瞎子島周邊的戒備。從那時候起,中國人就不能登島了。
根據2004年《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塔拉巴羅夫島(銀龍島)歸中國所有;大烏蘇里斯基島(黑瞎子島)一分為二,靠近哈巴的一部分歸俄羅斯所有,靠近中國一側的一半島嶼歸中國所有。
2008年7月4日俄羅斯方面表示,2008年8月即可將黑瞎子島的一半移交給中國。
然而,這一關於領土的協定並沒有經過全國人大的討論和同意,完全是政府行為。
關於領土的割讓和爭奪,必須經過全國人大的討論和同意,否則就是無效協定。
關於中日的東海釣魚島海域的共同開發問題,也完全是政府行為,也未經全國人大的討論和同意。
今天(7月19日),我看到中國食品產業網 (2008年7月17日07:51)的新聞,讓我憤恨無比。 (記者 瀋德森報導)奧運期間數萬中外記者吃什麼?這個答案現在得到揭曉。在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2008 Beijing International Media Center,簡稱BJMC)主餐廳,記者只需花1美元或7元人民幣,就可以享受到中、西風味的餐飲服務。
在餐廳入口處,設有數臺刷卡機,用餐記者只需將特製的用餐卡在該刷卡機上輕輕一刷,便完成了用餐付費,十分便捷。上面的公告顯示,每次用餐只需1美元或7元人民幣。
餐廳不僅無限量提供有義大利麵餅、肉串、蛋撻、雞翅、蔬菜、玉米、蛋炒飯等食品,還無限量提供有新鮮水果、湯和冷飲,食品種類十分豐富、營養搭配也很科學合理。
看到這個新聞,我不禁流下了眼淚。我們的國人在為了食物而艱難地工作,面對高昂的物價,我們的國人已經無法昂起高貴的頭顱。一個中國母親因為豬肉漲價買不起,而偷肉被捉,羞而撞牆。但是為什麼外國人在中國卻可以用一美圓無限量享受20多種美味佳餚呢?
中共政府,請問你們用了人民的錢去辦奧運,為什麼不讓那個偷肉的母親帶著小孩去吃奧運的一美圓(7人民幣)的自助餐呢?
才一美元啊,所有中國老百姓都能享受的起吧!但是為什麼只讓外國人享受,卻不讓中國人民享受呢?
一位不幸的母親,一位絕望的母親,一位可敬的母親!她為了孩子要吃肉被抓了,要丟人了,於是她痛不欲生,不斷地撞牆,撞地,撞擊我們每個人的良心。
面對這樣一位母親,面對這樣一個小偷,我們是怨他們無能賺不到錢呢,還是怨豬肉漲得太快,抑或,是怨我們的社會保障沒做到家?
但是,為什麼一邊是吃不起肉的母親,一邊卻是一美圓的無限量的自助餐呢?
而一美圓,即使在美國,也只能買1個蘋果或一個小麵包而已。
中國人民舉國力而辦的奧運,為什麼要這樣作賤自己的食物?作賤自己的人民?
中共政府讓外國人吃一美圓的無限量的自助餐,經過中國人民的同意了嗎?
1901年2月14日清廷頒諭"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慈禧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又說"寧與友邦,不與家奴"。 清廷賣國求榮、喪權辱國之心昭然若揭。
現在的中共政府的"一美圓的無限量的自助餐",和慈禧的"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有區別嗎?
欲哭無淚!今夜,我無眠!我想,中共政府應該為那個偷肉撞牆的中國母親懺悔!
中共政府,你應當改悔!
来源:原創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