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中華文化寶藏鑰匙-正體字

發表:2008-10-29 15:2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華文化五千年,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也是一個神傳文化,它不僅僅出色於在中醫、五術、繪畫、建築、彫刻、書法等等等等,而所有作品的表現上都有著深刻的涵意,但是能夠傳達出如此博大精深的內涵就是要靠文字來傳遞!
於是在全球興起的中文熱中,大家還是在爭論著在瞭解中華文化時是要學所謂的"簡體字"還是學"繁體字"?在說這兩種名稱之前,我先要說說中國的正統文字!
中國文字為什麼會分"繁體字"跟"簡體字"呢?其實中國文字的演變從早期的像形文字、大籙、小篆,隸書、楷書!它的面貌一直是如此,並沒有所謂的繁簡之分,但是自從1965年中國大陸開始推行"漢字簡化方案"時就簡化了所有的漢字,簡化約二千三百餘字,稱為"簡化字"。於是在相對於大陸的簡化字,把正統的文字即改個名稱為"繁體字"意謂"煩"等負面意思!
可是沿用數千年來的正統文字,怎麼可以說是"繁"呢?它並沒有增加任何的筆劃,反而還保存了文字的優美,在發揚中華傳統文學中,字形的像形、形聲、指示,會意,轉注,假借、等六書意義都一一展現!這怎可和那不倫不類、毫無內涵的簡體字相比呢?若要給個分別那麼正統的中華文字名稱為"正體字"而被改的亂七八糟的即為"異體字"!(亦謂不正,變異!)
打個比喻:在中國文字中,"聖" 為正體字;內涵意思為:人要有一個大耳朵,表示可以聽的清楚,能夠明辦是非,而旁有個"口",則表示可以說的明白,能夠傳道解惑,這樣才是個"聖"字的意思!但是我們反觀看簡體字的"聖",即無耳朵可聽的清,亦無嘴巴說的明瞭,那怎麼達到"聖"的境界呢?雖然只是筆畫改變了,字數省略了,但是已經無法表達出真正的內涵了!(取自悠遊字在第一集--倉頡的眼淚)!
若我們換個角度想,中國文化為什麼可以保存那麼久?為什麼一朝一代的歷史可以流傳下來?為什麼所有中國古典文學都是仍可以存留?為什麼連初始的甲骨文我們就算不懂也可以得知?那是因為為了讓中華文化得以流傳與保存,讓後人得以學習,因此就蘊藏在正體字的內涵中!所以稱它博大精深、寓意深遠也沒錯啊!
其實說來可笑自從中國大陸的始用簡化文字後,他們的學生不僅在學習文言文上有難度,如果還要深入中國典藉例如:預言書藉,中醫書藉等等,就還要另外花時間去學習正體字,甚者大陸有些學院已規定只要是研究中華經典古藉的研究生,就要加修正體字學分。在一篇出版的"建議在小學選讀繁體字"書中,大陸經濟學家茅於軾就大聲呼籲中國人要讓兩種字體並用。
中國以前稱為禮儀之邦,原因是它的漢化程度遠傳各國,其中文字的功勞不可小看。最典型的例子於韓劇"大長今"就可略知一二,讓我們回歸正體字的歷史:
645年前日本也使用正體字!

1789年越南也使用正體字!

1948年以前韓國也使用正體字!

1956年以前中國使正體字!

1976年以前新加坡也使用正體字!

1981年以前馬來西亞也使用正體字!

正統的文字永遠會流傳下來!就算是因為中國大陸簡化字體,但是如今在各國仍可見到正體字的指標!各國的中文補習班如雨後春簡班的開立,中文系變成德國大學熱門的系,法國已有超過100所小學教授,英國中學把中文改為必修科,美國則打算從幼稚園開始教導。因此初步估計,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超過兩千三百所大學設有中文課程中文系所,三千萬外籍人士透過各種方式學中文。
瑞典著名漢學家林西莉在《漢字的故事》臺灣版序中說:"很多漢字的原體可能看來相當複雜,不過你如果知道怎麼去拆字分析,你會發現大部分的字形結構是很有邏輯及道理的......更重要的是,透過‘原體字',你可以和充滿智慧的造字祖先面對面,接觸到科技、藝術、建築及文化等璀璨的中華文化傳統......"。
人類的四大古文明文字經歷轉變,古梵文、巴利文、楔形文字,正體字!像古梵文、巴利文、楔形文字如今都沒有人可以得知他們的歷史,都只能靠少數又少數的專家學者在研究傳續。而中華的神傳文化,就唯有臺灣的正體字還在學習與保留。
中華文化若要深耕,就要學習正體文字。試想五千年的歷史文字,超過8萬字的文字資產,跟簡化後的只有50年的歷史文字,僅有2236字沒有內涵的字體相比,實在是差別太大了呀!所以真要瞭解中華文學、欣賞中華藝術、理解中華遺址、甚至練習中華特有的書法還是以正體字為主。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