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解聘門事件:病危教授與武大的10年恩怨

發表:2009-11-29 18: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算起來,張在元差不多在武大服務了10年。但他的身份還是"編外教授"。這是教育行政化背景下,有任期和政績壓力的高校領導救急式的短期人才使用方法。病榻上的張在元,正是這種"不為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觀的悲劇註腳。

武漢大學派員到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張在元的病床前,當著不能言語、靠呼吸機維生的張宣布:終止他與武漢大學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醫療費和住房。"解聘門"的發生,是校方薄情寡義,還是學校已不堪重負,抑或是高校人事制度病徵的爆發?

張在元仰面躺在病床上,目光直愣愣地盯著天花板,這樣的動作已經持續了9個月。

天花板已經很陳舊了,它和四周斑駁的牆面組成了這間病房。因為窗外那堵黑褐色的牆壁,即便是正午時分,這間窄小的病房也與陽光無緣。

假如還能說話,這位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的前院長,或許會用他國際知名建築師的眼光提出病房的改造意見。或者,乾脆拿起他喜愛的紅環0.18繪圖筆,畫出漂亮的改造圖紙。

但這一切都已經不再可能。自從癱瘓之後,他唯一還能動的只剩下眼珠。11月18日,當南都週刊記者走進病房,看到的是他留在被子外浮腫的手,和連接呼吸機白色導管的胸部切口。他試圖對來訪者做出笑容,面部肌肉卻在引發身體一陣抽搐後,扯出一個古怪的表情。

解聘風波

11月16日,武漢大雪紛飛,氣溫驟降。在凜冽天氣裡,一篇題為《武漢大學對待功勛教授果真寡情薄義》的帖子在網上火了起來。

帖子稱,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張在元是該校建築系創辦人,兩年前得了神經元疾病,已經病危。然而,今年武漢大學竟然派員到他的病床前,當著不能言語、靠呼吸機維生的張在元宣布:終止他與武漢大學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醫療費和住房。"當時張教授如遭雷擊,面色大變,老淚縱橫!"

一石激起千層浪,帖子描述的冷酷場面引來了無數關注。帖子隨後被不斷轉載至各大論壇,有網友用"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來指責武大薄情寡義。發帖人戚非子表示,她是不忍心看到中國知識份子的下場竟然如此之慘不忍睹,才發帖求助。帖子最後還留有實名及聯繫方式。

身在北京的戚非子自稱畢業於武漢大學88級建築學專業,是張在元招收的第一屆學生。儘管在北京工作,她還一直和在武漢的同學保持聯繫。一位同學把教授的悲慘境況告訴了她,這讓她十分震驚。

在打電話跟師母陳翠梅證實後,戚非子和同學們組織了捐款,遍尋張在元的各界朋友相助。在張在元家人與校方的交涉陷入僵局後,她決定公開此事,借輿論給武大以壓力。"張教授是一個人在對抗武大這樣一個龐大的單位,他處於弱勢,這很不公正,他需要公眾的支持。"

11月18日,張在元的夫人陳翠梅站在走廊上,面色焦黃,形容憔悴,對著一撥又一撥前來採訪的記者重複著丈夫的病情,指責校方的冷漠。在談話的間隙,她不時會走進那間窄小得進兩個人就顯擁擠的病房,看一眼躺在病床上的丈夫。

"運動神經元病非常罕見。"張在元所住的呼吸科主任醫師陳醫生說,患上該病的人俗稱"漸凍人",得病後身體會逐漸癱瘓,直到呼吸衰竭而死亡。這種癱瘓是不可逆的,目前全球範圍內都沒有特效藥或療法。
儘管無藥可治,但為了維持病人生存,必須不間斷使用每月費用高達數萬元的呼吸機,一旦出現感染等惡化趨勢,還要使用昂貴的藥物進行搶救。醫院的欠費公告欄上,張在元的名字已經高居榜首。

隨著各大媒體相繼跟進報導,武大"在教授病床前宣讀解聘合同"的行為迅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話題。雖然武大一再解釋是"合同到期自然終止"而非"解聘",所謂宣讀解聘書不過是例行慰問中"順帶告知",但輿論風暴絲毫沒有減弱的意思。

在鋪天蓋地的評論中,同患此病的英國劍橋大學著名教授霍金,曾因幻覺症而無法授課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納什都被翻出來,作為批評武大薄情的論據。

11月17日22時,武漢大學在學校主頁貼出了《校人事部負責人就張在元有關情況答記者問》,對愈演愈烈的輿論指責作出回應。

在這份回應中,武大聲明"張在元老師為學校外聘的非全職教師。張在元老師曾於1984年-1988年在武大任教,此後離開學校。2005年4月張在元老師被聘任為武大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兼教授,聘期四年。與此同時,他本人還是‘喜馬拉雅空間設計'公司的創辦人與領銜設計師。"

算起來,張在元差不多在武大服務了10年。但根據武大聲明,他的身份還是"編外教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其實這是教育行政化背景下,有任期和政績壓力的高校領導救急式的短期人才使用方法。"這些人的人事關係不在學校,本身在其他單位有自己的全職工作,因而並不享受全職員工的住房和醫療保險等福利,"當受聘者身體很好的時候沒什麼問題,但是一旦出現健康問題,雙方就可能會扯皮。"

而病榻上的張在元,正是這種"不為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觀的悲劇註腳。

初入武大

率先發帖的戚非子曾提到,在有關錢學森晚年的報導中,可以看到張在元主持創辦武大建築學系的事跡。

搜索相關報導和張在元自傳《紅環0.18》,可以發現這一記載。1984年,張在元還是武漢建築工業學院的助教,因為拍攝城市規劃專業電視教學片《江城武漢》和獲得國際建築設計競賽佳作獎而嶄露頭角。

通過武大經濟學院教授武新木的引薦,張在元見到了時任武大校長的劉道玉。銳意改革的劉道玉採納了張的建議,決定在武大設立建築學專業,並將張破格調進武大,由他籌辦建築學系。

但新專業卻經歷了兩次申報失敗,1987年,第三次申報時,國家教委高教二司的司長指點張在元說,批准的唯一可能就是有錢學森的論證。

"在北京,要以電話聯繫上國防科委的錢學森與往中南海聯繫國務院總理幾乎一樣難!"張在元在自傳中寫道。在輾轉奔波之後,他甚至因買不到火車票而從武漢一路站到北京,終於找到錢學森。憑著5頁錢學森論證綜合性大學辦城市規劃專業的可行性報告,武漢大學終於成為全國綜合類大學中,第一所開辦建築學相關專業的高校。

1988年2月,張在元接到了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國際著名建築師文彥的第六封邀請信。東京大學為這名已在國際上獲得三次設計獎的中國青年提供了高額研究基金。

這年3月,掀起高校改革浪潮的劉道玉被提前免職,而據說被列入武大改革"先鋒陣營"的張在元也被告知,如果此時出國,將被撤銷正處級資格及所有待遇。

張在元儘管情願放棄職位,出國條件也都符合政策,其辭職報告和申請出國報告卻都以"人才難得"的理由不被批准。在自傳中,他用悲憤的語氣記下了當時的一幕:"武漢市公安局通知我,有關方面為我出國深造之事專門下達了一份文件:‘關於不同意張在元副教授出國的通知。'"

經過一番運作,張在元最終順利辭職赴東京大學留學,但國內的人事糾葛讓他對這片土地心情複雜。在飛往東京的飛機上,他問自己:"真的還回來嗎?我不知道。"
衣錦還鄉

張在元還是回來了。

在日本度過8年苦行僧式的生活後,張在元於1995年獲得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學位,隨即轉赴美國、西班牙、香港等地講學和做博士後課題研究。

2000年8月,由原武漢大學等四校合併組建新武漢大學。12月,各校建築學、城市規劃、圖學等專業合併成立城市設計學院(原名城市建設學院)。2003年,工業設計、藝術設計專業又先後並入。

但據該院一位不願具名的教師透露,這個新生的學院大概只有一百多名教職工,學生幾百人,是小得可憐的一個院,別說不能跟國內傳統建築強校"老八校"相提並論,在武大內部也是名不見經傳。

"當時武大城設學院正處於尷尬的磨合期,缺少具有標桿意義的權威專家。"張在元的法律代理人陳四平說,時任武大校長的劉經南兩下廣州,一在武漢,三次盛情邀請張在元,希望這位老武大建築系的創立者能回武大任職。其間,甚至還請動了老校長劉道玉出面說情。

2005年,張在元作為引進人才回武大出任城市設計學院院長一職。在武大黨委組織部的網站上,還能查到2005年4月15日發布的任前公示網頁。按陳四平的說法,張在元當時並不熱衷回武大,只是看在劉道玉的面子上答應"試試",因而直到當年9月1日才簽了聘任合同。

然而,在"解聘門"喧囂之時,一個疑為城設學院內部人士寫的"揭老底"帖子上卻說法迥異。該帖子稱,張在元的公司經營狀況一般,所以萌發了返學教書的念頭。獲悉城設學院領導班子換屆,院長可自由競爭後,張便參加了新院長競選。"由於新武漢大學領導班子不熟悉其歷史,在三位競爭者中排名最後的張先生又獲得了當時在位的某校領導的青睞,於是順利走馬上任。"

記者試圖聯繫時任校長的劉經南求證此事,未獲回應。但據學院內部人士透露,張在元個性張揚豪爽,頗受劉道玉和劉經南看重,但與學院裡一些人的關係卻並不好。由於張在元與武大簽的是聘任合同,屬於兼職性質,每週大概最多去一次院裡,卻有1萬元的月薪。這點曾招致院裡部分人的不滿,到學校裡告過他。

不過,儘管與學院裡的關係撲朔迷離,曾傳聞與張關係不和的院黨委書記張龍根面對記者卻對老搭檔讚不絕口。"張老師非常有才華,對學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而在學生中,張在元的口碑則毫無疑問地好。一位從外校考入武大城設學院的研究生說,自己和很多同學都是衝他的名氣來的,"遺憾的是我們剛來張老師就病倒了,都沒機會聽他的課。"

2005年,張在元履新僅5個月,便指導學生獲得UIA(國際建築師聯合會)金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獎",開啟了該院學生之後頻頻走向國際競賽的道路。2006年,已經發病的張坐在輪椅上,又四處募集120多萬元的經費,籌辦了"中國輪廓"科學考察活動,18支縱隊共由110名學生組成,他們沿著蜿蜒的邊境線行走,探訪民族風情和建築風格,後來被中央電視臺拍成記錄片。

"張院長非常非常敬業,剛開始不能活動時就坐著給我們講課,後來躺在病床上還在用筆記本寫東西發表。"說,她是在張在元指導下首拿大獎的四名學生之一,後來又讀了張的研究生。"他來了之後,幫學院通過了專業評估,建起了院館,還在他公司為學生設立了實習崗位,真是作出了很大貢獻。"

病榻僵局

蜜月期一直持續到張在元發病之後。

2006年2月,張在元腿部出現不適,開始自費在國內外看病。到2007年10月下旬,最終在湖北中醫院確診住院。此時,學校和院方對這位引進的人才還很關照,據陳翠梅說,武大曾專門為張在元開過校長辦公會議,決定報銷其80%的醫療費用。

武大在唯一的一份公開回應"答記者問"中稱,按照聘用合同約定,張在元的醫療費用應由個人支付,考慮其實際困難,其聘期內的醫療費用首先從其個人薪酬賬戶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學校給予60%的補貼,其餘部分由個人承擔。截至2009年10月,學校除補貼16.5萬元用於治療,還墊付了醫療費用 68.6萬餘元。儘管聘任合同到期,學校仍要求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在其家屬未交付任何醫療費的情況下堅持治療至今。
與此同時,校方還在"答記者問"中列舉了2008年雪災期間,特派救護車、醫療組等,去西安將張在元接回武大中南醫院治療;動員年輕教師、管理人員以及本院的本科生、研究生組成義務護理組,24小時輪流陪護;連續三年前往張的老家慰問其老母親等"善舉",稱武大已經"充分體現了人道關懷和深情厚意"。

陳翠梅也證實武大支付了張在元在湖北中醫院、武大中南醫院VIP病房、重症監護室治療期間共約50萬的費用。但她對此並不感激,在她看來,轉入呼吸科普通病房後至今的43萬多元欠費也應該由武大解決。"他們所謂請陪護、看望張老師母親花的費用都是從張老師工資賬戶裡扣的錢。"

從院方傳出的聲音是,張在元上任之初便宣布不拿工資,在學院堅持支付後表示用其設立"元創基金",作為優秀學生的獎學金。但在張病重後,這筆錢實際上用在了支付張在元的醫療費上。

陳四平算了筆賬,從張在元2005年進入武大工作至今,工資及其利息加起來共50多萬元,如今這筆錢"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如果醫藥費是從工資賬戶抵扣,總費用和校方所謂"墊付68.6萬餘元"也對不上號。

和這筆"糊塗賬"對應的,還有雙方對聘任合同的諸多爭議。

合同原有一式三份,分別在張在元、張龍根和學校人事部手中。陳翠梅說,2008年5月份,她讓女兒去張在元的辦公室拿合同,卻發現已經不翼而飛。"他和張龍根的辦公室是連通的,其他什麼都沒丟,就丟了這個,我們找張龍根要他手裡那份,他卻說沒有。"

如今他們拿在手上的合同,是後來找人事部複印的。上面的起止時間列印著2005年9月1日-2009年8月30日,"9"和"8"兩個月份數字用手寫改成了"5"和"3",上面加蓋人事部人才辦公室的公章。

時間修改是否三方協商一致,連同薪酬福利條款中關於社會保險的約定,成了張在元家屬與校方各執一詞的矛盾焦點。

而在武大內部,一則傳言流傳甚廣:陳翠梅同張在元鬧了20年離婚,此次不過是想把丈夫丟給學校,自己好繼承他留下的遺產。有曾參與陪護的學院老師說,"他老婆都不親自照顧他,一些年輕的女老師看護的時候,比如要給張在元擦身這種事情,他老婆即使在旁邊都不願意動手,要年輕的女老師做。"

11月20日,武大發布了全球招聘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的啟事。同一時間,校方委託的律師陳儒坤開始尋找張在元的人事關係與醫保辦理情況,希望找到 "真正的責任方"。而躺在病床上的張在元,內心裏藏著所有謎團的答案,卻只能用他唯一還能動的眼睛,無奈地看著身邊這些因他而起的爭端。

病床之外的是是非非還在延續,但在這個人生的斷點,他所能做的,似乎只有繼續盯著天花板,等待一個結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南都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