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之道:亞洲茶文化(組圖)

發表:2010-03-19 19: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茶」如清風,突破民族藩籬;跨越階級區劃,傳播世界。而不論物種或文化,亞洲皆是其原鄉。

兩千年前,中國已重視飲茶。七世紀唐代,飲茶於知識份子間更形成高雅的生活藝術,講究茶、器與境的整體搭配。待陸羽(733-804)撰《茶經》,茶道於焉成形,隨宗教東傳日、韓,成為生活禮俗。而西藏貴族、僧侶,透過使臣引介,養成喝茶習慣,茶馬貿易遂成與中原的必要聯繫。隨商業腳步,茶葉由海陸傳至東 南 亞、歐、美,而風土民情的差異,各地茶文化均逐步深化出當地特色。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中、日、藏、泰四個地區茶器;擬透過強烈差異性中,又有著無可避免的同質感,以強調「茶文化」絕對是探索亞洲最關鍵的鎖鑰之一。


宜興胎畫琺琅五彩花卉壺清 康熙


瓷仿拉古裡木多穆壺清 十八世紀

中國,茶文化的原鄉,歷史綿長並經多次變革,故內涵豐富。明、清葉茶泡飲的方式與器具影響亞洲尤其深廣,故以此為主軸。除強調當時茶與文學、藝術、生活合一的特質外,並顯現帝王與文人不同的飲茶哲學,與彼此影響的情形,饒富趣味。

西藏高原並不產茶,然自八世紀吐蕃貴族與僧侶啜飲了唐使攜來的茶後,遂成藏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甘露,以馬易茶的市場亦就此開業。因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之故,藏族以酥油茶為主,茶器具強烈的民族特色,如多穆、僧帽壺等均成為中土宮廷珍藏,甚至是仿製的對象。


帶匣白玉茶盅一對清 乾隆


銀貼鏤金龍紋把壺清 十八世紀

日本的 茶文化初隨八世紀中遣唐僧傳往,後逐步加入和式禮儀與美學,使飲茶充滿哲意,宛如修道。待十七世紀中葉,閩式工夫茶法及宜興茶器引進,隨即在文人圈得到回 響。而十八世紀後,高游外(1675-1763)倡從容自在的飲茶,品茶時亦觀畫、揮毫,有別於和敬清寂之「抹茶道」,是所謂「煎茶道」。

泰國茶文化,因明清時期與南海各國經濟往來的活絡而播下種子。十八世紀初,宜興及景德鎮陶瓷茶具曾大量運銷泰國。據稱泰皇拉瑪五世朱拉隆功 (Chulalongkorn, 1868-1910)曾訂製宜興茶器,待至當地後再拋光並包鑲金銀邊扣,產生異於中國風情的茶器美學。

来源: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