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政府拿指標當政績 數據失真不可避免

發表:2010-08-13 12: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上一篇文章中(制度性數據失真),筆者預測今年7月份的CPI(消費物價指數)上漲3.1%,不會超過3.5%,昨天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是3.3%,預測誤差0.2個百分點。還行。

和統計局不同,本人用的是「統籌法」,就是「統籌兼顧」、「平穩較快」的意思。該法經實戰檢驗,預測效果不錯,讀者不妨也試一試。

上次說到,國家統計局和地方政府的GDP數字相互矛盾;CPI呈現出中國特色,逐漸失去了和貨幣供應的相關性。怪現象不止這些,統計局自己的數字也經常「打架」,下圖就是另一例。

在這張圖裡,紅線表示GDP的實際增長(即扣除通脹後的增長率),藍線是生產性電力消耗的增長。兩者顯然是正相關的。

有意思的是,GDP和電力消耗的關係隨時間發生變化。在1997-98年之前,GDP的振蕩幅度大於電力消耗,在那之後卻小於電力消耗。例如在1990年的經濟下行中,4%的GDP增速低於5%的電力消耗增速;而在1998年的下行中,GDP增速約為8%,顯著高於電力消耗的2%。

如何解釋數字的前後打架?有兩個可能,一是1998年的GDP被高報了,真正的經濟增長率在2%以下,如同1990年兩者關係所表明的那樣。第二個可能是1997-98年前後,我國經濟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較少的電力消耗支持了較高的GDP增長。

然而當經濟在2000年走出谷底,進入上升通道後,電力消耗大幅超過GDP,一直到2007年,兩者的增長率才大致相等。如果GDP數字是真實的,這一時期的能源利用效率必定急劇惡化。2008年經濟再次下滑時,1998年的故事重演,電力消耗跌到了4%,GDP仍保持了9.6%的增長,能源利用效率又提高了。

至此我們得出兩個假說,(1)GDP在經濟增長的低谷期被高報,在高峰期被低報。(2)單位GDP能耗在低谷期下降,在高峰期上升。當然,還存在著第三個可能,也是可能性最大的:兩者兼而有之。

「能耗週期說」有它的道理,經濟下行時,高耗能產業如鋼鐵、水泥的減產幅度大於其它行業;在經濟上行時,產量增加超過其他行業。筆者查了一下數據,發現這兩個行業的產量增速從2003-04年間就開始下降,但全國的電力消耗在隨後的幾年中仍高居不下,除了GDP的高增長,很難用其他因素解釋。按照1990年代的規律,2003-04年的GDP增長應在16%以上,而不是統計局公布的10%和10.1%。官方的GDP數字平穩上升,至2007年才達到峰值。

「虛報週期說」能夠更好地解釋能耗與GDP之間的反常現象,起碼可以作為「能耗週期說」的補充。經濟下行時,高報一點兒,以維持比金子還貴的信心;經濟過熱時,低報一點,以緩解政府內外要求緊縮的壓力。

統計局自己的數字為「虛報週期說」提供了證據。以2007年的GDP增長為例,當時報的是11.9%(今年一季度GDP也是11.9%),後來上調到13.3%,現在又變成了14.2%,原先報的比後面改的低了2個多百分點。也許工作人員於心不安,欲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也許受到數字間邏輯關係的制約,不回過頭去調高,就算不出即將超過日本的第二大經濟體量。誰知道呢。

還是那句話,只要統計部門不獨立,只要政府仍拿經濟指標當政績,數字失真就不可避免。

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50年前的「大躍進」時期,浮誇成風,農業報出了畝產萬斤的數字。既然產量這麼高,那就多繳農業稅吧,把農民的口糧和種子都交出去了,結果從 1959到1961,連續三年農業生產下降,餓死了數以千萬計的人。官方歷史稱其為「三年自然災害」,劉少奇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後來的「文化革命」中,劉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中國人口1959年是6億7千2百萬,1961年是6億5千9百萬,減少了1千多萬,考慮到當時2%以上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算算看多少人死於飢荒?這些都是統計局的數字,只不過在毛澤東逝世之後才發布,距離那場大災難,已經過去了20年。

来源:和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