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作為中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穿越時空,經過千年的歷史,依然散發著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詩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編撰的《唐詩三百首》最為著名,廣為流傳。從五萬首唐詩中凝練摘選出三百餘首膾炙人口之作,沒有宏大的心胸和氣魄實難完成。
《唐詩三百首》定本後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本,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因為註疏印本較少,讓人讀來不解其意。縱觀多家唐詩註疏,其中以上元陳伯英女史的註疏本最受歡迎。讀了陳伯英的註疏本《唐詩三百首》,才知道作詩不可一字無來歷,讀詩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讀唐詩,都覺得回味無窮,含義深遠。
全書開篇第二首詩就是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談到李白,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李白的詩是唐詩的巔峰之作,李白的人也被稱為「詩仙」,賀知章讀了李白的詩驚嘆只有天上的仙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詞句,以為李白是天上被貶謫的仙人呢。蘅塘退士開篇兩首都選擇了被貶謫者的詩作,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在引導讀者以為只有命運困頓的人才能寫出好詩來。
可是,這首詩卻不是李白困頓時所作,而是其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李白一生中離皇帝最近的時期恐怕就是這段時間了。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終南山是一個讓人無限遐想的地方,歷來被認為是道教名山,李白去終南山一定也是有原因的。據歷史記載李白不但喜歡縱橫術,也喜歡擊劍,更加喜歡修道,曾經真正的入籍為道士,所以到終南山訪道後,世俗的榮華富貴,爭名奪利之心也就淡漠了許多,遇到山中隱者,共謀一醉,歡樂中不免生起對隱者田園生活的羨慕之心。
讀李白的詩感覺很流暢,就像在說話一樣自然,可是詩中也用到很多典故。「翠微」引自《爾雅》:山未及上翠微。疏謂: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名翠微。一說山氣青縹色,故曰翠微也。「荊扉」引自沈約詩:荊扉且新故。李周翰註:荊扉,以荊為扉也。與「柴門」同義。「所憩」引自《詩·召南》:召伯所憩。註:憩,音器,息也。意指休息的地方,引出題目中的「宿」。「共揮」引自《曲禮》:飲玉爵者弗揮。註:振去余酒曰揮。用玉爵飲酒的人是不能振去余酒的,可見古人喝酒時都要講求禮儀,完全不同於現代人的呼酒喝令,毫無風度。「松風」引自《風俗通》:河間雜歌二十一章,內有《風入松》曲。古人的快樂在這裡顯露無遺,喝著酒,唱著歌,心情怎麼會不愉快呢。「陶然」引自陶潛詩:揮茲一觴,陶然自樂。
前十三句都是描寫李白遇到山中隱者斛斯山人,相互牽扶著來到家中,與朋友暢飲美酒,聊天唱歌,一直喝到月朗星稀,歡樂開懷。最後一句,引用陶潛詩句中的「陶然」一詞,隱約流露出對於這種田園生活的歡喜。雖然都是田園詩,李白的詩和陶潛的詩卻大不相同。陶潛的詩多是表達田園寧靜恬淡的生活,是一位隱者的心態,也是一位修道者的心境。李白則是一位世俗中心存修道之心的人,所以既有對生活美好的描述,又有對於修道隱者生活的嚮往。一位是出世者,一位是入世者。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古人同時受到「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熏陶,長期以來形成了既有入世之心,又有出世之願的心態,詩文中也經常表達這種與天地和諧,樂享天真的生活。
點擊論壇原貼
来源:看中國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