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為何跑到香港打醬油(圖)

作者:子在淵 發表:2010-12-08 15: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精打細算的「廣」最近紛紛奔赴有「購物天堂」之稱的香港掃貨「撿便宜」,大包小包裡已經不再是新潮的電子數碼產品,而是昔日不屑一顧的洗滌用品、醬油、蠔油、雙蒸酒等。

「到深買菜港人,平均每天兩萬」,這是新華社香港分社在1986年1月11日播發的一則電稿,說的是「由於深圳農副產品比香港的價格便宜,因此香港許多家庭主婦,乘火車到深圳買菜」。沒曾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兩地物價已悄然逆轉,昔日港人北上「掃貨」,如今「老廣」南下消費,圖的都是一個價格差。

想一想實在是沒什麼道理。香港居民的經濟收入比廣州、深圳要高不少,而物價本應與居民的收入相匹配,以此經濟邏輯推理,香港物價應該更貴才對。可眼下同樣一件商品,為何香港的價格反而比廣州、深圳要低呢?

當然,我們可以將原因歸之於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因為香港享有免稅政策,進口商品會比內地便宜。比如說進口奶粉,內地比香港就要貴很多。但同樣是國貨,香港竟然賣得比內地便宜,這恐怕就不是稅收的原因了。像香港超市的青島大利特級花生油2900毫升裝才39.9港元,而在廣州的超市,2500毫升的鷹嘜花生油已經賣到了49.9人民幣。

既然問題不出在生產環節,很顯然要查一查流通環節。游資的炒作,囤貨抬價,中間商的趁機提價,都可以視為抬高內地物價的罪魁禍首。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內地菜價紛紛下降的原因所在,國家打壓一下,證明還是有效果的。

可是這也不足以解釋香港CPI漲幅為何遠低於內地。「這裡沒有高通脹,CPI低著呢!」香港商家的廣告對內地不斷攀升的CPI真是一個無情的嘲諷。成本上升、輸入性通脹對誰的影響都一樣,但人們卻很少聽到香港某個行業,以成本上升為藉口集體提價。商家的社會責任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是恐怕還是給商家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把那些包括稅費在內的綜合經營成本降下來。

在商品質量上競爭不過香港,如今在價格上似乎也要輸一著,這幸福的指數相差就大了。有專家說香港的低價難以持久,我看這明顯是「吃不著葡萄就嫌酸」的心理。算了,甭管別人了,還是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物價降下來吧。

来源:大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