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人自信言之過早

作者:MICHAEL KURTZ 發表:2011-07-12 12:0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領導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信地認為,他們的威權主義政治和干預主義經濟政策是優越的。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即使是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那幾個月,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也都維持在6%以上。與此同時,西方的市場經濟國家卻陷入了深度衰退,目前仍在為重新站穩腳跟而苦苦掙扎。

但中國最近出現的一系列嚴峻的經濟和政治挑戰,卻給北京的這番自我表揚打上了問號。其中一些挑戰直接源自於中國在金融危機期間出臺的政策。更何況,中國過去10年十分重要的經濟轉型,只有在國家進一步放鬆對老百姓個人事務的干預時才能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政府重新獲得的自我滿意可能要以中國未來的實質性損失為代價。

早在2008年6月,此次金融危機剛剛初露端倪時,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就言辭尖銳地告知一批美國官員說,北京不再從美國身上學到正面的經驗,從此以後它可能只會從西方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三個月後中國《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則更不客氣地聲稱,此次危機恰恰說明自由主義是死胡同,也證明了美國制度這一神話的破滅。

去年底,《人民日報》的另一篇社論將多黨民主制和分權制等「西方」概念嘲笑為「不適合中國」的東西,並稱讚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更為有效。這些言論與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2009年3月的講話遙相呼應,他在講話中告誡說,中國決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

然而有跡象顯示,這樣的必勝信念出現得太過匆忙了。中國一系列問題正在浮現,從過高的通貨膨脹率,到民眾對房地產市場狀況的普遍不滿,再到公司治理和腐敗問題的大量湧現,不一而足。這些問題不僅顯示北京對經濟危機的命令式/控制式應對並不像它最初宣揚的那麼成功,還顯示加快自由化進程可能是使中國免於滑向經濟失敗的唯一道路。

自由市場正在揭穿北京的虛張聲勢。中國內地在香港上市股票(即H股)的價值依然低於2010年1月的水平,而亞洲除日本以外股票市場總體指數這段時間卻上漲了18%。在上海上市的A股表現甚至更差,該指數在此期間下跌了11%。上週,新加坡的主權資產管理公司淡馬錫控股(Temasek)宣布,它將大量出售手中兩家中國大型國有銀行的股份。淡馬錫對中國有深入瞭解,它此舉使市場進一步受到驚擾。

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宣稱,中國決策者已成功將通貨膨脹這個妖怪收回到瓶子裡。但這一成果是以連續數月嚴格控制信貸規模為代價的。信貸緊縮對私營中小企業的打擊尤為嚴重,這類企業是推動中國企業家活力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潛在引擎,它們在中國國有銀行的放貸對象中總是被排在末位,一直處於增長動力不足的境地。

通貨膨脹恐慌本身就是中國危機時期採取的刺激措施的必然產物,恐慌包括高房價帶來的一觸即發的社會問題。由於缺乏更巧妙的工具,決策者在2009年不加區別地在幾個月內向經濟注入了總額相當於GDP 30%以上的信貸,2010年信貸也出現了類似激增。這使得通貨膨脹和社會凝聚力隨之減弱成為中國大肆宣揚的危機時期政策「成功」的直接後果。

就連中國的官方數據似乎也在質疑共產黨新近出現的自大。上個月晚些時候,國家審計署公布地方政府項目貸款的規模為8.5萬億元(1.3萬億美元),相當於GDP 20%以上,地方政府項目是吸收信貸的主要渠道。審計署還指出,這些資金投入的項目中,超過四分之一尚未獲利。穆迪(Moody's)上週做的更為獨立的評估將這個數字提高了約5400億美元。在官僚機構對盡職調查極不重視的情況下,中國大量發放的信貸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有問題的項目,這應該不足為奇。

最近頻頻曝出的企業治理問題又如何呢?投資者需要看清楚一個公開摒棄制衡「適用性」的體系背後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獲得資本和監管優勢都要看政治領導人意願的地方,企業管理者花更多時間培養外部關係,而非致力於緊密、透明和有效的內部機構,這是完全合理的。

無論如何,僅僅根據幾十年基於低統計基數的高增長,就宣稱中國威權模式具有普遍適用性,這在學術上是不可靠的。中國之前的低統計基數本身是毛澤東時代錯誤政策的結果。自1978年鄧小平上臺後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確實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特別是解決了世界歷史上最多人口的貧困問題。但中國大多數現代經濟奇蹟都是由於直接政府控制的減少和經濟及個人自由的增強。

此外,依然擺在前方的很多重要工作,例如縮小巨大的收入差距以及促進向更高價值活動的轉移等,只有在共產黨進一步放鬆控制的情況下才會成功,比如對人們工作和生活地點規定的控制、對信息流動和媒體內容的控制、以及對高科技企業獲得寶貴資本途徑的控制等。

1793年,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派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前往中國,遊說中國開放通商,遭到乾隆皇帝的輕蔑回絕。在這段有名的答覆中,乾隆可能無意間成了清朝國力鼎盛的代表。接下來150年發生的事如今已載入史冊: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閉關鎖國的中國大幅落後於工業化的西方,而作為亞洲的積極改革者和西化者,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迅速崛起為空前的經濟強國,取得全球大國地位。

希望當前的中國領導人能從動盪的過去以及世界動盪的現在吸取適當教訓。

(編者按:本文作者邁克爾•克茲(Michael Kurtz)是麥格理證券(Macquarie Securities)駐香港的亞洲策略師。文中所述為作者本人觀點。)

原題:中國必勝論言之過早?

来源:華爾街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