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鎖與密碼鎖(組圖)

發表:2011-12-02 14: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鎖始於何時,未見文獻記載。賈文忠認為我國最早的木鎖始於5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到商代即出現銅製的鎖具。他一定有他的根據,但查閱出土隨葬品多達1900餘件,僅銅器就有460多件的商王武丁之妃嬪——婦好墓的出土記錄,似乎未見銅鎖(當然,這不能說明當時就沒有銅鎖)。木鎖生命力極強,現在農村有時還可見到,當然不會跟五千年前的一模一樣了。現在木鎖一般用於鎖菜園或廚房的對開門,筆者老家就還在用。其原理、結構可以說與現代彈子鎖異曲同工,或者說就是現代彈子鎖的初始形式。

木鎖由釘固在兩邊門上的兩塊木檔和一方型木栓組成。木栓由一硬木方條一端挖空,鑿出2∼5個鎖孔,穿進兩門的木檔後,裝置在木檔裡可上下移動的,和鎖孔大小、位置、數量相對應的方型篾條(即相當於現代鎖裡的「彈子」)就掉進鎖孔,木栓便被鎖住。其鑰匙由竹條製作,上面按鎖孔的大小、位置、數量裝置有對應的凸起鎖齒,只要插入竹鑰匙,輕輕向上托起,鎖齒便進入相應的鎖孔,頂起篾條,木栓便可自由拉動。鎖死的狀態即解除了。鎖孔與鎖齒有排為「人」字形的,有排列梅花形的,製作就有一定的難度了,也更加顯示了先人機巧的用心和技藝。現時,木鎖還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但能夠製作它的木匠不多了。

不久前筆者在一藏友家看見一把古代密碼鎖,不覺眼睛一亮。這種鎖的原理和機巧卻與木鎖(即彈子鎖類)迥異其趣,也與另一種簧片鎖不同路數。簧片鎖是古代銅鎖中最普遍、最常見的,靠張開的金屬簧片抵住鎖檔,使之鎖死。鑰匙的作用是套住簧片,使之收攏,從而開鎖。而密碼鎖的玄機全在五個轉輪和鎖柱的構造上。藏友此鎖,黃銅質地,重245克(約半斤),長8.1厘米,兩頭鎖檔為乒乓球拍形,高4.9厘米,厚1厘米。一邊鎖檔(此檔似為白銅製作),中心焊有直徑1厘米的空心且開有槽口的銅柱,銅柱外套裝五個直徑2.4厘米的轉輪,轉輪外圈刻字(一輪四字),內焊環形但也開有槽口的擋片,當五個轉輪的擋片槽口和空心銅柱槽口相對時,便形成一條通道,可以插入或抽出固定在另一邊鎖檔上的鎖芯柱。此芯柱上有五個凸起「牙障」,只要有一個輪輪槽口不對,通道便被阻隔,鎖便處於鎖著狀態。五個轉輪分別刻著:「乙金十丁」「今木吉工」「之水人王」「大火戈壬」「易土些巳」共20個不能連貫成句的漢字,筆者試著以五行、干支和吉語等文字排列轉輪,但擺弄了一個上午也打不開鎖。最後還是其主人王珊鈞先生告之開鎖密語「十吉王戈易」,筆者才打開了這把鎖。此鎖工藝水準很高,除轉輪可動之外,其餘的芯、柱與鎖檔焊接非常緊固,渾然一體;鎖栓與栓孔配合得嚴絲合縫,沒有一點間隙。五字密語你就是轉對了四字,只有一個不對,它也始終紋絲不動。而且造型簡樸厚重,沒有刻意的雕飾,包漿古樸自然,銅質精良,似為明末清初之物。

鎖常被古人引入詩詞之中,且多賦予靜寂、荒寒之意境:「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鹿虔戾《真臨江仙》),「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烏夜啼》)……這種文化意味已經沉澱在古代門鎖形象之中了。現代鎖具追求豪華、精密,許多高新科技應用於這一行當,五花八門的電子鎖、智能鎖已經問世,受到人們的喜愛,這是時代的進步。但面對古人厚樸而又機巧的製作,我的心裏仍然充滿了由衷的讚嘆和敬意!

来源:中國文物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