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高品質影像的三低原則

發表:2012-01-28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獲得高品質影像的三低原則 低感光度篇

在膠片攝影中,低感光度顆粒比較細,高感光度顆粒比較粗,粗顆粒只感受很少的光線便能夠形成顯影核,完成對銀鹽的還原。數碼相機和膠片本來完全不同,可是在 「有一利必有一弊端」和「物質守衡」定力的約束下,它倆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就是,越低的感光度影像質量越高,噪點小,畫質越精細,同時影像過渡平滑,解析度高,需要用較慢速度和較大的光圈,因而拍攝的難度也大。高感光度的一切與之相反,真是不可兩全。

噪點是對數碼相機畫質破壞最大的因素之一。前面講過,數碼相機的寬容度至少可以達到11級以上。數碼相機有一個「優質高畫質」影像區域,這個區域是在7至8級範圍內,8∼11級「低畫質」與高畫質的區別就在於存在噪點的比例大小。噪點的出現會使畫質變低而影響使用,因此降低噪點是提高畫質的關鍵,控制得不好,甚至會殃及7級以內的高畫質區,處理得當,可以得到實際寬容度的高效畫質,意義非同一般。換句話說,你可能花了8萬元錢買的相機,卻只能使照相機有3∼4萬元的表現,而花1萬元錢買的相機,卻能得到3∼4萬元相機的性能。我們在這裡,不討論相機的好壞,只討論用最優秀的操作技巧,使自己的手中的相機物盡其用。

數碼相機的噪點主要產生於感光元件。在接受信號與輸出的過程中,電路中產生的暗電流、高感光度放大電路過高的增益等都會對影像產生影像,表現形式為圖像中本來並不存在的部位出現了色點、色斑、亮點,有的連成片,使人看不到影像本身的細節。噪點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1)高感光度設定;
(2)長時間的曝光;
(3)環境及相機使用的溫度太高;
(4)JPG壓縮比過高;
(5)過度加大飽和度;
(6)過度銳化。
其中(4)、(5)、(6)屬於後期產生的問題,後面的章節中有關於降噪的介紹,那麼(1)、(2)、(3)則完全在前期拍攝來進行控制。

數碼的感光度很有講究,從ISO50到ISO3200,哪個是最好最合適呢?可以分析和確定感光設定的原則,依據這些原則,再接合拍攝題材的具體情況來做出最佳的決定。
  ISO50∼200為低感光度。在這一段可以獲得極為平滑、細膩的照片。以1670萬象素為例,放大到1.5米的照片基本上看不到顆粒(噪點)。低感光度(ISO50)可以使用慢門拍攝,比如動感、流水、夜空,主體移動的題材等。ISO100∼200在噪點的表現上沒有明顯的區別,唯一的區別是我們選擇曝光組合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畢竟在有些情況下,快門高一級可以根本挽救一些照片。切記,只要條件許可,只要能夠把照片拍清楚,就盡量使用低感光度,比如,只要能夠保證景深,寧可開大一級光圈,也不要把感光度提高一擋。
  ISO400∼800屬於中感光度。經過多次試驗,即便是性能最優越的數碼相機,在ISO800的時候,噪點已經顯現。在這一段,需要認真考慮這張照片做什麼用,要放大到什麼程度,假如你能夠接受噪點,中感光度設定降低了手持相機拍攝的難度,提高了在低照度條件下拍攝的安全係數,使成功率提高。注意,在噪點出現的時候,色彩會出現分離,不再潤澤和柔和。
  ISO1000∼3200是高感光度。在這一段噪點明顯,有時達到讓人無法接受的程度,使用這樣的設置,拍攝的題材內容的重要性,往往超過了影像的質量,畢竟有的時候拍攝的條件太差,拍到一張質量稍差的照片,總比根本沒有拍到要強。當然,如果照片放大倍率不高,噪點也不明顯,使用高感光度完全可以勝任某些對畫質要求不高而對內容要求很高的工作。

在ISO100∼ISO800區間,高、低畫質基本平行,顯示畫質變化並不大,而到了ISO1600以後畫質迅速下跌,在8級寬容度下,ISO800是一個分界線,界線的左邊為「平滑區」,是高畫質最優良的部分。圖中顯示ISO100是最佳的,這張圖告訴我們如何在多種條件下獲得最佳的影像質量。設定ISO100,儘可能地利用到11級寬容度(具體措施是採用低反差、低飽和度),並把8級以上的噪點降下來,某些品牌的便攜數碼相機,在ISO400的時候噪點就已經相當明顯,該圖的噪點標識適合於數碼單反相機。

 

·獲得高品質影像的三低原則 低反差篇

採用低反差——為什麼低反差可以採集到更多影調信息?  

反差是照片最高亮度和最低暗部之間的差別。外觀看上去灰暗的反差小,高反差的照片對比鮮明。一般情況下我們盡量使照片反差正常,接近人的視覺。這似乎很簡單,其實反差的背後是我們最為關心的層次,反差決定和制約著層次的再現。反差的特性曲線不同,記錄影調的細節能力也不同。剛開始看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普遍反差低顯得灰暗,筆者非常不理解。提高反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為什麼不做修正而受到人們的質疑呢?特別是用低價位的攜帶型小數碼相機和高檔單反相機相比,低價位相機拍攝的照片,反差和色彩都好於專業單反,令人費解。當我們瞭解了反差和層次的記錄關係,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了。

反差和寬容度是互相制約、影響和依賴的關係。寬容度大為低反差提供了可能,而低反差又能夠記錄更多影調層次。膠片的寬容度在製造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用戶一般無法改變,而數碼的反差可以調整,因而寬容度也可以調整。這為我們通過調整相機的反差設定、影響細節層次的記錄再次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

是不是反差低的照片就一定好呢?反差低的照片又灰又暗怎麼辦呢?通過簡單的色階調整,看上去與高反差的照片接近了,但是,層次比高反差要豐富(見圖 3-23)。低反差的照片經過層次的調整,完全可以達到高反差的效果,但它的層次要比高反差的層次要豐富,而高反差的照片看上去悅目好看,但層次少。

是不是都要用低反差設置拍攝呢?不是。我們只要掌握了其中的原理,理解了反差和層次的關係,就可以靈活地調用各種反差的設置,配合不同反差的畫面,達到我們的需求。比如,要獲得反差鮮明的畫面,就可以在大反差的照度環境下,再設定高反差,也可以在低反差的畫面中的攝影中設定高反差,來獲得中常反差的照片。組合有很多種,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能否用好反差設定,關鍵在理解原理。通過實驗拍攝掌握各種反差的不同表現,實際拍攝時,創造性地進行設定,結合其他的相關調節設置(比如飽和度、色溫、曝光補償等),最終達到前期拍攝的質量的最大化。許多數碼相機都可能沒有反差的調整,其實,某些數碼相機的「拍攝模式」就可改變反差、銳度、飽和度,「標準模式」的反差大致是中性,「柔和模式」的反差接近低反差,鮮艷的「風景模式」往往採用高反差曲線。

 

·獲得高品質影像的三低原則 低飽和度篇

設置低飽和度——為什麼低飽和可以拍攝到更多色彩?  

數碼影像的原始文件,特別是准專業及專業的數碼相機,飽和度低、色彩灰暗,這不是數碼的失誤而是一種全新的獲得高質量影像的方式。數碼並不要求一次把照片拍得很鮮艷,這是為什麼呢?用高飽和度區段,它截取從中性消色點至極度飽和點直線的一半,色彩飽和而包含的色彩過渡少。用低飽和度區段,它基本囊括從中性消色點至極度飽和點直線的全部,色彩欠飽和但包含的色彩過渡多。極度飽和點的色彩最鮮艷,但是色彩的區域最小。從圖中可以看出,低飽和度能夠獲得比較寬的色彩範圍,所以它的色彩層次多,寬容度大。

 

高飽和度的投影寬度小於低飽和度,反差曲線的投影體現能夠記錄層次的範圍,此範圍大,則能夠記錄的層次多,寬容度大,反之,則能夠記錄的層次少,寬容度小。假如進一步提高飽和度,也就是加大反差曲線的斜率使之變得更陡,其投影就會更窄,層次更少。現在,大家清楚了:數碼相機採取低飽和度獲取影像,是非常正確和精妙的選擇。在飽和度和層次之間選擇。肯定選擇後者,有了後者,可以輕易地加大飽和度,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是因為有豐富的層次保障,有了層次,就有了調整的餘地和條件。相反,如果沒有層次只有飽和度,那不叫照片,應該叫色紙剪貼畫。

越是鮮艷的顏色所包含的原色的比例就越大,而補色的比例就小。這是一個色度學上的純色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基本上沒有真正的純色。色彩大量存在的形態是複合色,複合色是真實的顏色。如果在紅色裡面含有少量的青色,那麼,這個紅色就不「怯」比較真實。在紅色裡邊,如果青色的或者其他的顏色佔的比率大,這個紅色飽和度就會降低。天安門城牆的顏色就是複合色,能夠經受幾百年的更迭、審視,不可動搖,是因為複合色造就了它莊重高貴的品位。假設採用高反差、高飽和度原理造一臺相機拍天安門城牆,它拍不出城牆裡的青和黑,結果把天安門城牆拍成鮮紅色,豈不成了笑話。根據上述原理,數碼相機採集色彩是既採集原色,又要最大限度地採集補色,同時還要採集色彩的明度,要達到此般要求,首先要採取低反差,得到最大的色彩層次,才能獲得色彩捕捉的最大化。

色彩還原的最高境界是原色+有節制的補色+合理的明度。在雲南的麗江,有一場美麗的舞臺演出。觀光者都拿著相機在那裡拍攝,但是拍出來的照片都糊成了一堆。我在劇院的大廳裡面仔細地觀看了展出的劇照,也是糊成一片,色彩極度鮮艷而沒有層次。我在心裏想:是不是他們在拍攝的時候把色彩設置搞錯了。我在現場拍攝時,首先是把飽和度設定在高飽和度上,用液晶顯示屏回放看一下,色彩和劇照是一樣的,紅色極度飽和,帽子上的羽毛都成了一堆,分不出層次,服裝的層次也完全失真。對這種色彩極其鮮艷的拍攝對象,為了保護色彩過渡和層次,應該把飽和度設到 「低」,用低飽和度設置回放看,色彩艷麗度稍淺,但是層次非常豐富,說明這個設置是正確的。這是我第一次使用最低飽和度拍攝。過去一般都是使用中低飽和度。我原來一直不解,數碼相機為什麼要設計「低飽和度」,誰喜歡「低飽和度」照片?看來,設計相機的人完全知道極度飽和拍攝題材的層次保留之道。數碼相機的許多功能好像都沒有用過,似乎也用不上,這次領教了。低飽和度設置能夠記錄更多的色彩層次和明度層次。

人們都在追求色彩艷麗。膠片要選最飽和的,數碼要買最艷麗的,可是,數碼技術的精英們獨闢蹊徑,在低飽和度上做起了文章。通過幾年的實踐、疑問、反覆實驗和思考,筆者終於悟出來低飽和度的高明之處。低飽和度可以通過提高飽和度輕易地得到艷麗的色彩,並且最大限度地保留層次,決不輸於膠片。但是,高飽和度造成的層次缺失,是任何數碼高手都找不回來的。前者可以控制把握,而後者就只能望而興嘆。如果不理解數碼影像採集的革命性思路,刻意執著地非要在前期就拍攝出色彩鮮艷的照片,就無法充分發揮數碼相機的優勢。可以看出,鮮艷模式的色彩範圍小於標準模式。所謂標準模式也就是中低飽和度或者標準飽和度。鮮艷模式的顏色是鮮艷了,但是實際上縮小了色彩的攝取範圍,它所囊括的色彩範圍小於標準模式。標準模式經過Photoshop後期調整後,既能夠保持大的色彩範圍又能夠得到鮮艷的顏色,而這是鮮艷模式所達不到的。

那麼,人們可能就要問,數碼相機為什麼有高飽和度的設置呢?因為,我們拍攝的對象題材非常廣泛,有些情況下要針對不飽和的畫面採用高飽和度的設置。另外,某些照片並不需要後期製作,一步到位就行,質量並不要求特別高,比如某些紀念照和工作場景,直接選擇高飽和度也是省時省力的辦法。

某些相機沒有飽和度設置,而以某種定制的模式來標識。下面是一些定制的模式與飽和度之間的大致的對應關係。

風景模式:高飽和度。

普通模式、標準模式:中飽和度。

人像模式:淺灰區略微偏品紅的中飽和度。

真實模式:中高飽和度。

鮮艷:中高飽和度。

更鮮艷:高飽和度。

柔化:低飽和度,中低飽和度。

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大致的對應關係,依據題材和要求來靈活確定使用哪一種模式。照相機的色彩模式,只能提供一個基本的近似的「色彩樣式」,這個樣式並不能夠保證在相對應的條件下,一定能拍出最好的照片。因為即使對應,也存在的景物與模式萬千差別。我們知道了模式的用意和基本技術特點,可以在實拍中靈活地運用,比如在色彩飽和高光比大的風景拍攝中,如果用高飽和度的風景模式,則可能會造成「高光溢出,暗部欠層次」,而此時使用標準模式,情況則大有改觀。而面對反差小、色彩灰暗的畫面,用風景模式則可能會恰到好處。這種靈活地運用方式可以有數不清的組合,至於怎麼用,還是那句話,要實驗,通過用心的比對試驗可以獲得許多獨到的經驗。飽和度和色彩層次互相矛盾、互相排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終於明白了,低反差是個寶,數碼相機從這裡入手改進畫質是非常高明的。


 

来源:《數碼影像專業教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