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關於「薄熙來被免職」報導及評論匯總(圖)


以下是在過去兩天外媒上出現的關於「薄熙來被免職」的多方評論收集;注意某些摘譯是編輯認為最有信息含量的內容挑選出來的,未必是原文的中心內容。所有摘譯都附上了原文鏈接,有需要核對查實者可自行前往,其中大部分不會再全譯;此外,預計未來還會出現更多評論,我們將陸續推出後續匯總,下次匯總的時間要視媒體上的相關文章多寡而定。


相關報導中多次引用的一張圖。(攝影:Lintao Zhang / Getty Images)
 
事實披露:
 
《每日電訊報》被批評之後,第二天薄熙來被整肅——中國著名的太子黨之一、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因為涉及被溫家寶在1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稱之為「嚴重的」政治醜聞,於15日被撤銷重慶市委書記職務。該職位將由張德江出任。
 
此外還有大量外媒引述新華社消息,以「爆炸性新聞」描述薄熙來被免職,所用的動詞從「斧砍」到「清洗」到「下臺」到「倒臺」到「開除」輕重各有不同,有興趣者可以自行比較。
 
BBC中文網綜合多家英媒的報導。《薄熙來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中文)《泰晤士報》形容「薄是最具個人色彩和最引起爭議的中國政治人物之一」;《每日電訊報》首先介紹接任者張德江;《衛報》形容薄下臺是「中國十年一次領導層換代」前「最大的政治戲劇」。文中引述張鳴:「王立軍事件之後,他應該自行辭職,但是他不願意,反而還高調地反擊」。《金融時報》形容薄是中國「特立獨行」的政治人物,原來極有可能入常。
 
《華爾街日報》薄熙來的這些年,回顧了自2001年來令薄熙來廣受關注的一些事件。19圖:
 
《華爾街日報》《薄熙來成中國社交媒體熱議話題》(已有譯文) 一位網友說「現在新聞是微博先報,官方確認。」(吐槽:從王立軍事件開始,《經濟學人》、《WSJ》都選擇了這個角度。對於稍遠距離看中國的觀察者來說,政治新聞的傳播方式變化有時是更深遠的影響。)
 
BBC的國際事務編輯 John Simpson 在這篇文章中透露了一些一手信息:他曾經為還是大連市長的薄熙來製作記錄片,那時他的辦公室就有按鈕可以控制全市大喇叭裡的音樂和噴泉。後來,薄說他們的專題片讓北京認為他很會和外國打交道,他才當上了商務部長,而Simpson認為這只是客套話而已,那時他倒是聽說北京對他可能已有戒心。08年Simpson曾經接待過一名自稱記者的人,問了他很多關於為薄作記錄片的事,而這個人的名字不在她所說的媒體官網公布的記者名單上;再後來,他去重慶,卻發現很難單獨採訪到薄熙來,而且,總有一輛沒有標記的車一直尾隨著他們。當他詢問的時候,對方只是說:這是為了他們的安全。
 
CNN的「Jaime看中國」專欄中提到一些細節:作者是1970年代就在中國的資深外媒記者,他曾在北大見過薄,聽說那時他想當一名駐外記者,並且後來取得了新聞碩士學位。文章也敘述了他當大連市長、商務部長、重慶市長的過程,並用「成王敗寇」總結了中國的政治鬥爭和薄的政治生涯。
 
《FT中文網》媒體札記:徐達內把48小時的「大戲」歸結為「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全民全程直播的最高層政治人事變動。」並若有若無地與溫家寶的「改革必須有人民的覺醒和支持」聯繫起來。(吐槽:嗯,被嚴密控制的中國傳媒在獲悉了十年內最大新聞時還要通過排版、題頭摘選、廣告播放等業外人幾乎無法察覺的細節來表明心跡,看來不是媒體人還真不會看報紙和電視了。)
 
評論觀點:
 
觀點一:自由派贏了
 
《新聞週刊》每日野獸的分析認為:正如溫家寶所說,中國的未來取決於黨內鬥爭的結果。而薄的失勢說明這個未來是和毛主義非常不同的。以及拿掉薄也反駁了之前的「打黑」是針對汪洋的批評,這是「自由派」們的攤牌。如果披露重慶的刑訊逼供內幕的話,對薄的懲罰不僅僅是丟官。文中還透露對薄的調查從一年多前就已經開始,而薄想把王犧牲掉的做法嚴重地反噬了自己。但沒有透露信息源來自哪裡。關於重慶打黑打了民營企業家的說法則多轉述自童之偉的報告。
 
觀點二:大戲還沒有結束
 
《衛報》Steve Tsang :為什麼薄熙來在王立軍事件爆發一個月後才被免職?因為中國還是一種協商式的列寧體制。對薄熙來的處理牽扯到18大的人事布局,而這場角逐異常激烈。因此,薄是下臺了,但徹底出局了嗎?還未定。
 
《華爾街日報》北京扔下薄氏炸彈 WSJ請了三位長期跟蹤中國政治的專家:李成、謝淑麗和季禮談薄熙來被免職。李成認為這是一場清洗,對薄而言,最好的結局是擔個虛職,最壞的結局是進監獄;薄不懂得聯盟,他用文革的方式上位注定了失敗。薄重演「文革」,是一場鬧劇;
 
謝淑麗說:細節還不清楚,但總體來說,薄熙來用了很公開的方式來競爭上位,暴露了黨內高層的矛盾,而這是在天安門之後就一直希望掩蓋的。不過他們讓薄參加了兩會的記者會,這很不尋常,說明中國政治的信息環境在發生變化;
 
季禮說:薄的做法在黨內引起了爭議,因為他繞過了正常的程序。薄是中國的普京,而溫家寶是沒能hold住局勢的葉利欽。讓薄出局是大佬們的共識;
 
《經濟學人》薄熙來是會被調查、被雙規、還是被審判?過去被審的陳希同和陳良宇都沒有「太子黨」背景,如果對薄熙來的做法打破常規的話,那將是又一次與過去大為不同的令人驚訝之舉。
 
《環球郵報》馬凱《大劇遠未結束》簡述了薄一波的一生,結論是:如果在薄一波文革中被清洗時就寫評論的話,那麼再過數十年來看,一定會覺得離譜;現在,從被壓制了的網路評論上來看,薄受到的歡迎很可能超過表面所見。引用了王康的話說:「中央還是有腦子清楚的。」 文中還有一處數據:在週四下午,在新浪微博上搜索薄熙來,可以查到120萬條;24小時後,只剩182,705條。
 
觀點三:黨的團結假面破裂?
 
《經濟學人》薄熙來這匹「害群之馬」 自從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黨對外一直維持著的團結形象,現在出現了裂縫。溫家寶雖然警告不能讓「文革」重演,但是他所稱的改革恐怕也只是小幅度的。重慶的繼任者要努力讓民營企業家恢覆信心了。好消息是張德江有經濟學的學位;壞消息是這個學位是金日成大學發的。
 
《紐約客》歐逸文:中國的政治運動開始惡狠狠了 文中也有一點個人記錄,他曾在商務部長薄的門口等待採訪,從服務員那兒得知剛剛和薄談笑風生的是蘇丹人。另外,歐逸文認為在薄倒臺的戲劇中,「打黑」和「反腐」可能讓他兩面不討好。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這篇全文基本引述北京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健的分析,認為薄熙來的倒臺有幾個因素:①是他打破了不能將黨內分歧公開化的原則;②是王立軍事件,有報導說胡錦濤稱王為叛國者;③是薄熙來不可預測,因此敵人也多;最後說18大鬥爭更加激烈了 
 
《華爾街日報》墨儒思:薄熙來的問題不是他不受歡迎,而是他太受歡迎了。問題從「他會在常委中謀得什麼職位」變成了「他是否想重造黨和國家?」於是他倒臺了。同時作者認為這是強硬派(胡)的勝利。黨內的改革者們不必慶祝,因為這不是支持改革派,只是否定薄。
 
「亞洲社會」採訪萊斯大學的Steven Lewis,他認為薄在重慶受歡迎因為重慶的農民多;此次薄的下臺會讓更多黨幹部不敢越雷池,不敢不按稿講話,不敢展示個性;還說選擇兩會一結束就做此動作有時間因素。
 
觀點四:中國有更優越的制度?
 
《經濟學人》採用了一貫的諷刺語調,將中國「腐朽」的政治體制與美國式的選舉民主做對比,說薄熙來的倒臺揭示出中國政治依然是內鬥,腐敗和瀆職只是攻擊對手的武器,而贏家還是可以不負責任。有一點溫說得對:沒有政治改革,中國可能重回文革。
 
《外交政策》從薄熙來揭幕民主黨派博物館談起,薄熙來認為的民主就是提供建議,而不能改變規則,他說「民主黨的歷史就是共產黨的歷史」長文,亮點是最後:現在,薄熙來找不到獨立的媒體訴說;也沒有反對黨為他上街抗議,他被鎖在自己的歷史中。
 
《金融時報》繼續跟蹤逃亡海外的「打黑」受害人李俊的看法,他說:「很高興看到薄王的今天,他們踐踏民主法治、處死無辜者。在打黑中迫害民營企業家,收繳其資產。」 另一處爆料來自習近平今天發表在《求是》上強調「純潔性」的社論,他肯定了薄在重慶取得的成績,同時嚴厲批評「分裂黨、偏離黨的紀律、腐敗分子」。文章也提到此文很可能是在昨天宣布決定之前寫的,但是選擇此時刊登似有奧妙,此外,WSJ也提到了這篇文章。
 
觀點五:預測
 
《紐約時報》的標題犯了一個低級的錯誤,還好現在已經糾正了,原文說薄熙來已經被清除出黨。文中爆料說,一名和高層關係緊密的分析者說:薄正在被調查,是否在王立軍事件上有違紀,及根據王提供的證據。「可能持續數月才能決定他是否被審。」
 
彭博社在最後提到了這對汪洋的意義可能更重大,因為最近幾年,汪洋成為了「改革者」,他的「廣東模式」和「重慶模式」對比鮮明,而「重慶模式」的經濟意義也不是那麼簡單,引述程致宇的評論「畢竟,在金融危機時產生對市場的懷疑、國家主導經濟的回潮、分配不公、這些依然存在。」
 
路透社預測薄出局後政治局常委名單,並簡要介紹了他們的背景,引述了一些長期的政治觀察者和與北京有聯繫的人的說法,(但沒有披露這是這些評論者討論後得出的,還是根據他們的說法編輯綜合)除了習李兩位之外,剩下的七位估計是:
 
汪洋:團派;王岐山:太子(女婿);劉雲山:管宣傳;李源潮:兩派都可接受;張德江:江派;張高麗:江派;俞正聲:與鄧樸方關係好;
 
剩下還有一個選項:劉延東, 兩派都可接受,但年齡大了,67
 


来源:譯者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