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書畫背後有故事(組圖)

發表:2012-03-17 13: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今天行走不去別處,逕直前往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明清狀元書畫展》。

「狀元書畫展」,開辦半年,門票30元,自2011年9月直至2012年3月。展室不大,只有一間,卻陳列明清時代數十位狀元的珍貴字畫,或自娛而作,或題贈親友,或述志感懷,或指點江山。

明清時代,共有狀元三百餘人。在此展出的50餘位狀元字畫,乃山東收藏家安吉華先生28年心血凝聚。一室而晤天下狀元,半日神交文壇國寶。

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深情回眸與靜心品味的。回顧中華以往數千年文明與文化,自有不少糟粕沉渣,更有無數美玉真金。持此態度,便是文化自信與自尊。

歸允肅:考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暫且把這個書畫展廳叫做「狀元堂」吧。

「狀元堂」的正中,懸掛著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進士第一,狀元歸允肅的扇面書法作品。

歸允肅是江蘇常熟人,工詩文,但他的扇面詩是書錄唐代岑參的詩《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

雞鳴紫陌曙光寒,
鶯囀皇州春色闌。
金闕曉鐘開萬戶,
玉階仙仗擁千官。
花迎劍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乾。
獨有鳳凰池上客,
陽春一曲和皆難。

詩歌描寫的是盛唐氣象,可見康乾盛世時的狀元將它書錄是在借古喻今。但「鳳凰池上客」的文人雅操,如陽春白雪的孤傲,也表明其特有的心曲。

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醫生、歐洲「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因立誓而名噪古今:「病人的利益乃我職業的中心,如情況需要將置於我個人利益之上……」

17世紀80年代初,科舉考官歸允肅也曾立誓:「允肅等素著清貧,謬叨榮遇,期為朝廷遴選真才,不為身家營謀私窟,期諸同事各矢此心……」

歸允肅還因學問紮實、人品端方,成為宮廷的一位「經筵講官」,即給康熙皇帝講授漢文經典的老師。

                

                                   潘世恩行書古文  

潘世恩:80高齡保薦林則徐

走近狀元沾文氣,歷史風雲入懷間。

江蘇蘇州人——潘世恩(1769年-1854年),其名字「世恩」是世代承恩澤之意,正好概括其祖孫生平。

他本人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進士第一,狀元。整整60年過後,咸豐三年(1853年)會試(即科舉制度的中央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應考人為各省舉人及國子監監生)時,他已經是84歲的耄耋老人,應邀參加皇帝所賜、專為通過殿試的新科進士所舉辦的「瓊林宴」。不想,他恰遇他的孫子、禮部侍郎潘祖蔭,作為主考官來親自主持這次會試。

想當年,潘世恩在狀元及第時,授修撰。修撰,乃一文職官稱,全稱翰林院修撰。早在唐代已設此官職,掌修國史,明清常將此職位授予一甲第一名進士。科舉殿試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二、三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稱號。那麼,年僅24歲便貴為一甲第一名進士、並擢升為禮部侍郎的潘世恩,難免有些得意後的浮躁,嘉慶皇帝還叮囑:「少年得進崇階,又系鼎甲,宜愛惜名聲,切勿恣志,前程遠大。」

祖孫兩人在「瓊林宴」上同席、碰杯,這可是自宋朝太祖趙匡胤在汴京(開封)的皇家花園首辦「瓊林宴」後,朝代更迭歷時900年間絕無僅有的科場盛事。同時,又是一個家庭親情與國家文脈完美對接的美事。

難怪潘世恩欣然賦詩,其中有句:「卻喜新蔭桃李盛,小門生認老同年。」

也難怪時人稱「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咸豐皇帝,更御筆親書「瓊林人瑞」四字匾額贈之。

展覽說明文稱:

「咸豐帝即位後下詔求賢,(潘世恩)以八十高齡保薦林則徐、姚瑩等人……」

觀者會有疑問:

咸豐帝即位時是1851年,而林則徐已經在1850年去世。老臣潘世恩再想薦賢,也絕不會為皇帝推薦一位死去的名臣吧?

這裡有個「時間差」的問題。當時林則徐被發配在外,而舉薦他的潘世恩等卻不知他已不在人世。

《清史稿》對於此事,寥寥數語記之:

「海疆事起,林則徐所論奏,廷議多讚之;及穆彰阿主撫,師恩心以為非,不能顯與立異。迨咸豐初詔舉人才,世恩已在告,疏言林則徐歷任封疆,有體有用,請徵召來京備用……」

展覽玻璃櫥窗中,潘世恩所書扇面歷歷在目:

「時學黃老,言好清靜……」

該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實表露。這與他少小參加家鄉童試時的飛揚氣概,形成鮮明對照。當時,吳縣(蘇州)知縣想試試他的才氣,出一上聯:「範文公以天下自任」,他脫口答出下聯:「韓昌黎為百世之師。」

                         

傅以漸:開國狀元「讓他三尺又何妨」

這「狀元堂」的堂主,即狀元書畫的收藏人安吉華。想必他一定對清朝的開國狀元傅以漸(1609年-1655年)感情最深。不為別的,只為由一名狀元成為一代名相的傅以漸,是他的家鄉——山東聊城的老輩同鄉。

明清狀元大多出自江南水鄉,水鄉之人靈秀見長,文墨靈光。而傅以漸則是少有的北方狀元,他的生活經歷也粗糲許多,粗獷許多。作為貧寒人家的孩子,他從小勤苦好學,經年累月,方成大器。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實錄》等。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是他當了國家的大宰相後,鄉村自家人因宅基地與鄰人發生尺寸之爭,各不相讓。他收到老爹的求助信後,很快回信,並附詩一首,頗為詼諧而豁達,不愧名相風範:

千里家書只為牆,
讓人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老爹見信,心中豁然,主動找到鄰居表示讓出三尺地基。鄰居見狀,心亦爽然,也表示願意讓出三尺地基。於是,六尺地基讓出,便形成一條「仁義」小巷。

                                 

                                              吳寬《行楷書扇面》



吳寬:狀元詩人「詩如楊柳受風」

一般狀元都能詩,科考就有作詩一項。但大多狀元卻不是詩人,或者說大詩人中少有狀元。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南宋嚴羽《滄浪詩話》)。」

明代狀元、詩人、書法家吳寬(1435年-1504年),也是江蘇蘇州人。他曾任侍讀學士,官至禮部尚書。《明詩評》中稱:「文定力掃浮靡,一歸雅淡,詩如楊柳受風,煦然不冽。」其詩《新月》婉轉玲瓏:「新月如少女,靜娟凝晚妝。亭亭朱樓上,隱隱銀漢旁……」

所展其書法佳構,正是「滋潤中時出奇崛」,如雪野上時見奇葩,筆意空靈,頗可玩味:

七月欲盡天氣清,殘月未上江猶明。
流螢渡水不一點,立蟬咽秋無數聲(明詩人鄭善夫《秋夜》)。

對其書法成就,後人評價頗高:「書翰之妙,識者以為不減大蘇(蘇軾)。」

                        


                                        鄧鐘岳行書
鄧鐘岳:提倡「恥感文化」的禮部侍郎

鄧鐘岳(1674年-1748年)是山東聊城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狀元。傳說康熙曾在他的卷子上批寫八個字:「文章平平,字壓天下。」但這位禮部侍郎的生平最該記述的,是他倡導「恥感文化」。他以考官身份訓導諸生時說:

「恥為羞惡之本,干謁標榜、頌詞連篇,或因細故,骨肉成隙,恥何在焉?」

一對兄弟曾為遺產而訴訟,他則寫一批文令二人改悔:

「鵓鴿呼雛,烏鴉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鳴其群,蜂見花兒聚其眾,義也;羊羔跪乳,馬不欺母,禮也;蜘蛛羅網以為食,螻蟻塞穴以為避水,智也;雞非曉而不鳴,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獸尚有五常,人為萬物之靈,豈無一得乎?以祖宗遺產之小爭,而傷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萬卷應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豈有傷兄之理……一番相見一番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原本對簿公堂的兩兄弟,見批文而幡然悔悟,抱頭痛哭,前嫌盡釋,和好如初。

来源:中華文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