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羌——上古時代的遺民(組圖)

發表:2012-04-13 12: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羌人喜紅,如其延綿數千年而不滅的熱情。《說文·羊部》中寫到:「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遊牧民族的泛稱。「羌」字的出現可追溯到殷商時代的文字甲骨文,距今逾3000年,是其中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堪稱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

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一部分古羌和中原人融合,成為今漢族的先民,一部分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彞族、納西族等。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後裔。

現代的羌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大陸板塊數千萬年的擠壓讓這裡崇山峻嶺,地勢險要,自然落差很大。羌寨的主要建築碉樓,修建時會挑選地形地勢,同時考慮水源、風向、向陽等因素,一般選取沿河谷的高山上或半山腰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數十家聚居為一寨,然後分臺筑室。選材時充分利用河邊的石塊和山上的黃土。所以,羌族也被稱為「雲朵中的民族」。兩山相望,青山中古樸的碉樓讓人彷彿回到上古時代,不知今昔。

同很多少數民族一樣,羌族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岷江、湔江上游地區羌族因與漢族人民的長期交往,很早就通用漢文,中古羌人在西夏王朝建立者元昊的大力主張下還創造、使用過西夏文字,但終究沒有一種屬於羌人自己的文字。因此,世代口授就成為羌族沿襲文化最重要的途徑。羌人把歷史、生活、習俗,以至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編成歌曲,便於傳唱。在口授和傳唱的過程中,每個人又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加之時間的推移和觀念的改變,羌族的歷史如活水般,新鮮不腐。

不過,這種活力的代價就是讓整個羌文化系統格外脆弱,2008年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瞬間使羌族人口損失近10%。環環相扣意味著牽一髮而動全身,地震帶走了很多羌文化的傳承人,其中還有不少幾成絕唱的民間老藝人和羌文化研究專家。羌文化綿延數千年,是否將斷絕於這災難面前,羌人能否像其熱愛的紅色那樣繼續熱烈而鮮活地生活下去,也許行動中的保護者們能夠給我們答案。

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羌笛是羌族特有的一種單簧氣鳴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用當地高山上生長的油竹製成,長約15至20厘米,體長而細。製作時把洞孔大小一致的竹管並在一起,用絲線纏繞,管頭插有竹簧。西漢前,羌笛上有四孔,公元1世紀時由音樂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為五孔。東漢馬融在《長笛賦》中曾有「近世雙笛從羌起」的記述。發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

羌笛音色清脆高亢,加之雙管製作的律差,雙簧共振的音響,其音質和旋律獨具特色,它最適於獨奏,有十餘首古老的曲牌,樂曲內容相當廣泛。

吹奏羌笛時主要採用鼓腮換氣法。這種吹奏技法原本用於嗩吶,即把兩腮鼓起,存入餘氣,在用鼻吸氣的同時,用腮中餘氣吹奏,如此往復,曲調得以延綿不絕。這種技法鮮有用於普通笛子之上,由於普通笛子並非像嗩吶一樣是由簧片振動發音,而是藉助空氣振動和氣柱共鳴,鼓腮造成的口形走樣將直接影響最終音色。羌笛作為一種通過簧片振動發聲的樂器,鼓腮換氣法自然而然地被沿用了過來,這樣,羌笛演奏者可以一口氣吹奏幾分鐘,甚至整個一首曲調。從這個角度講,羌笛和普通的笛子完全是兩種概念不同的樂器。羌笛的演奏中還有喉頭顫音,手指上下滑音等技巧,要求技藝很高。四川茂縣三龍鄉合心壩村王國亨,是羌笛的製作技藝與演奏傳承人。一手古法手工制笛的技法,如今面臨失傳之虞,年輕羌人更喜歡藉助現代工藝。

在羌笛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的同時,羌族的瓦爾俄足節也被收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瓦爾俄足節在漢語中俗稱「歌仙節」或「領歌節」。是主要由羌族女性參加的習俗活動,帶有濃郁的原始母系崇拜的遺蹟。

羌繡是羌族的另一特有手工藝。在四川民間刺繡工藝中有「南彞北羌」之說,羌繡已自成體系,形成獨有的風格。其圖案式樣古老悠久,從茂縣、汶川出土的「繩紋」陶罐和龍溪鄉阿爾寨等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饕餮」紋樣得到證實,在岷江上游的古羌聚居地,世代傳承的羌繡早已對此紋樣廣泛應用。羌繡針法繁多,或粗獷豪放,或樸素大方,是每個羌族女子的必修課。2008年6月,羌族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用饃饃做成太陽、月亮和山形,也許只有心懷上古、敬畏天地的羌人才能想到。每逢瓦爾俄足節前夜,羌寨婦女都會圍聚在火爐邊,一起製作這節日的食品。饃饃是羌族人日常飲食中最主要的主食之一,製作時,把玉米麵和白面混在一起,和勻,置於爐灶烘焙。節日裡的饃饃最後要特別在上面勾畫紋樣,並捏成太陽、月亮或者山的形狀,專用來祭祀女神。瓦爾俄足節主要由婦女主持和舉辦,足見其原始母系崇拜的遺蹟。農曆五月初五之前,由會首組織數名淨身婦女,手持貢品,敬祀歌舞女神莎朗姐,請女神賜以歌舞,謂之「引歌」。次日,婦女們忙碌地準備美食,未婚女性則精心為情人準備親手繡制的禮物。初五當日,薩朗是活動的主要內容,由老年婦女領跳,之後,再逐一將歌舞傳授給下一代。在三天歡慶中,婦女們忘情歡跳薩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性羌民操持。



来源:華夏地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