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龍去脈」與古代的風水學

作者:戴吾三 發表:2012-04-29 16:5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來龍去脈」,今常比喻人、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後果。

實際「來龍去脈」最早與古代的風水學有關。古代風水學家講究山川形勢,他們把山稱為「龍」,觀察山脈的走向、起伏,尋找聚氣之勢;他們也喻河流為「龍」,追尋水的源頭和流向,由此產生出「來龍去脈」之說。後來這一成語逐漸引用到其他方面。

古人對居住環境的認識有一定的科學內容。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識到,人的命運與大地相關。土地豐美富饒,人們生活繁榮興旺;土地貧瘠或生態平衡被破壞時,人們就會遭災受難。古人也認識到居住地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如將住房建在河流的北邊,山坡的南邊,住宅可以接納更多的陽光,躲避凜冽的寒風;既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襲,又可引水澆灌田地。如左右再有山丘圍護,易守難攻,環境則更理想。

然而,好環境不是隨處可尋的,當不能取得理想的環境時,一些人就企圖藉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從心理上獲得某種補償,逐步把對各種地形的觀察同神秘跡象、徵兆聯繫起來,就形成了風水學。

風水學經歷了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這中間,風水學家充分利用了古代地理學和水文學的成果,並大大加以發揮。

我國早期地理學知識比較發達,約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區域性的地理著作《山經》和《禹貢》。《山經》突出講了區域地形,把我國山地分為南、西、北、東、中五個走向系統,每個系統中有起首、結尾和伸展方向。《禹貢》全書有「九州」、「導山」、「導水」、和「五服」四部分組成。兩書均對山丘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總結,並以山為綱討論了地域位置、山系、水系、天然動植物和礦產資源等。

西北山脈的主峰崑崙山在中國文化地理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自然地,崑崙山也為風水學家格外重視,察山必求與崑崙山脈的關係。風水學家認為,中國在崑崙山的東南面,天下山脈,祖於崑崙,下生「三龍入中國」。「三龍」即山脈的三大干係,其以黃河、長江為中界,將南北地域分為南干、中干與北干。北干係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諸山,山脈從西北高原展來,主脈山脊以西之水,流如龍門西河;山脊東之水,流於幽冀,入於東海。山系一支脈為太行山,太行山綿延千里,其最長一分支為燕山山脈,東延盡於平灤。中干係指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地域山系,其山脈由蜀漢而來,一支至長安,而盡於關中。一支下函谷,以至嵩岳,支盡泰山。南干係指長江以南區域諸山系,其主脈祖於岷山,也有若干分支。

風水學家認為的中國諸山山系大概,與實際山脈的分布與走向情況大略相同。風水學家將其作為山脈祖宗支派的大綱,若要探尋龍脈之來源,必先洞悉以上諸山之支派,依次認「龍」,按圖索驥。

風水學家也大量吸收了古代水文學的成果。如成書於三國時期的《水經》是我國第一部描述水系分布的專著,書中記述了黃河和長江等137條河流,不僅說明其發源地、流向和歸宿,而且較詳細地說明瞭經行之地、主支流的空間展佈和次序。北魏科學家酈道元撰巨著《水經注》,將河流數量增補至1252條,其描述水系不僅比《水經》詳細,而且還記述了水系的演變及其鑒別方法、水系區域及水汛和泥沙等特徵。水文地理的這些成果皆為風水學家所取用,他們把水系河流也喻為「龍」。

山與水被風水學家喻為「龍」,或許山脈的起伏和河流的曲折婉轉,真像活靈活現的「龍」一般吧。總歸中國山脈水系的大概以及納陽禦寒的氣候實利功能,風水學家概括出了一個「風水寶地」的環境模式。這個環境模式是一種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圍護的格局:建築基址背後有座山「來龍」,其北有連綿高山群峰為屏障;左右有低嶺崗阜「青龍」、「白虎」環抱圍護;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轉經過;水前又有遠山近丘的朝案呼應。基址恰處於這個山環水抱的中央,內有千頃良田,山林蔥鬱,河水清明。這種環境模式既適於寺廟,也適於村鎮或莊園。

從現代環境科學知識來分析,基址背後的山巒可作冬季北來寒風的屏障;面水可承夏季南來的涼風,爭取良好的日照,並可取得用水、排水的方便條件;緩坡有利避免洪澇之災;左右圍護,植被茂盛,形成的封閉空間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這種地形環境適合於我國的氣候特點,也適合於中國古代以農為主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應該說是有合理的因素。

(原標題:從「來龍去脈」看古代對居住環境的認識)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