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流落緬北 出賣肉體維持生計

作者:尹鴻偉 發表:2012-07-01 12: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這一批被後人稱為「精神雇佣軍」的中國年輕人加入緬共後,很快參加了各種戰役。在與緬軍和其它武裝的對峙衝突中,剛學會打槍的知青們真正嘗到了戰爭的苦頭,許多人在戰鬥中犧牲、失散。少數流落的女知青,甚至靠出賣肉體維持生計。

1953年春天,緬甸政府不惜重金雇來原英屬印度國際軍團(多為錫金與尼泊爾裔),向當地殘軍發起了一場名為「旱季風暴」的攻勢,雙方投入10萬兵力進行搏殺,成為迄今為止金三角最大的戰事。最後國際軍團全軍覆沒,總指揮丹尼爾開槍自殺。而當地殘部為了生存,後來也從昔日的抗日軍隊淪落為金三角地區一支組織較為嚴密的武裝販毒集團或臨時雇佣軍。

除了外來的雇佣兵,在緬甸北部山區,當地的男人也有當兵打仗的「歷史傳統」,甚至有不少緬籍華人的後裔參加了緬甸的各種戰爭。在中共建政以前,許多在國內難以謀生,或者在國內犯了事、欠了賭債的人都習慣性地往緬甸跑,而許多人為了吃飯都選擇了當兵,在兵匪成群的緬北,加入這樣的行當要求不高且很容易餬口。

隨著中共建政,部分國民黨殘軍逃入緬北和金三角地區活動,也不斷吸引了一些反對中共的人出境參軍。而後來國內的「大躍進」和「文革」等政治運動又使得大批人為躲避迫害遷居緬甸,許多人參加了包括當地殘軍在內的各種武裝。尤其到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時期,大批來自上海、北京、四川和昆明的「知青」,在中緬邊境地區的鄉鎮、山寨「紮下了根」。當時,境外的緬共武裝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於是從1970年底至1971年,成百上千名「知青」跨出國門成為緬共戰士。這一批被後人稱為「精神雇佣軍」的中國年輕人加入緬共後,很快參加了各種戰役。在與緬軍和其它武裝的對峙衝突中,剛學會打槍的知青們真正嘗到了戰爭的苦頭,許多人在戰鬥中犧牲、失散。少數流落的女知青,甚至靠出賣肉體維持生計。

現在,在距緬北「果敢國門」不遠的一座小山上,仍然保留著一座鮮為人知的「烈士陵園」,是當年「緬甸共產黨果敢縣委員會」為「緬共人民軍」死亡官兵所建。據當地人士透露,其中不少死者是來自中國的知青。

70年代後,隨著金三角和緬北地區毒品種植、加工和販運量的擴大,各種大小武裝也紛紛成立。此外,儘管緬共於1989年垮臺,但其主要武裝力量分裂成為緬北的四支地方武裝,經與緬甸政府談判後形成各種「特區」,一直割據至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與緬甸山水相連的中國,儼然成為緬北各民族和派系武裝的重要兵源地。 

(本文略有刪節)

来源:《軍事文摘》2006年第8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