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有歌德學院,旨在傳揚德國語言文化;隨著國力日強,多年來,作為走向世界的舉措之一,中國在全球各地普建孔子學院。 《法蘭克福匯報》刊登一篇文章指出,世易事移,孔子學院正改變其戰略。《南德意志報》注意到,中國年輕一代中患「拼音綜合症」的人不在少數。
據不完全統計,為「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短短8年內,中國教育部已在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開設近400所孔子學院,德國就不下10所。同德國的「歌德學院」不同,孔子學院通常是中國高校同德國境內高校合作的產物,分攤費用,雙重領導。週三(12月5日)一期的《法蘭克福匯報》在副刊上刊登一篇署名文章指出,孔子學院正改變其戰略,原因是,中西學術界對孔子學院一再提出批評:在西方,人們擔心,北京撥出的資金收買了德國的漢學界,使之受制於中國的檢查制度;中國國內則有人抨擊為孔子學院的撥款是無謂的浪費,無助於實現超出現有各種語言及文化活動框架之外的弘揚中國文化的藍圖。文章指出,根據中國的一項新戰略,孔子學院不僅將效法美國的「艾森豪威爾計畫」或「富布賴特獎學金」,而且更具雄心,要在全球實現「新漢學(中方稱「新國學」)」,換言之,北京意在掌控全球所有關於中國的認知:
「不過,不清楚的是,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和‘中華文化’不過是代表共產黨的密碼,這個黨不僅要求單獨掌權,而且也要求擁有對國家的單獨闡釋權。……無論怎麼看,儘管概念含混不清,‘新漢學’是對軟實力的呼籲,中國今天有能力輕鬆拿出顯示這一實力的資金。為此,主管孔子學院的教育部便同文化部之間發生不間斷爭鬥。文化部在柏林等地就經營著文化中心。在這方面,爭取掌控全球關於中國認知的努力就成為(中國)國內圍繞資金和影響力爭鬥的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優勢所在。……
「孔子學院新戰略引發的問題就是:旨在奪取文化霸權和控制權的這一設想是否能實現?或者,中國問題的中外研究者在實踐中是否會發展出一種自主的動力,使意識形態的緊身胸衣越來越鬆弛?答案最終將取決於西方漢學家們的自信和分析能力。圍繞著‘中國’到底意味著什麼的鬥爭,正進入一個新階段。」
拼音綜合症
對語言和文化而言,以電腦為標誌的電子化時代是一把雙刃劍:在加快和擴大傳播的同時,讓人類幾乎失去手寫的動機,從而反對語言和文化的傳承構成一種限制。對原本就複雜的漢字而言,電子時代更形成一種窘境。12月5日一期的《南德意志報》在政治版上發表一篇文章,談到了中國年輕一代中不諳寫字的人數尤其多這一現象:
「這是對仍在使用中的地球上最古老文字的威脅嗎?最早的文字出現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上。今天,在網上聊天的中國年輕人相互告別時用‘88,3Q’,意為‘Bye-bye, thank you’。教育部的一名官員就此警告說,‘全球化和現代技術對中國的傳統和語言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該警醒了。’為此,將在學校掀起一場運動,早上念古文,下午練習寫字—用手。新華社援引一名文學教授報導說,‘我們在海外開設起數以百計的孔子學院,為中國文字和文化造勢,可我們自己的孩子卻認為沒必要學漢語。我們的母語正處在危機之中’。」
来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