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移民加拿大成藍領(圖)

發表:2013-04-04 15: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精英通過移民渠道,獲取他國永久居民權或國籍。在他們看來,優質教育、清潔空氣、安全食品、資產轉移、安全感,都將在移民的彼岸得到。移民,也因此常被人看作是「人往高處走」。但近日有媒體報導,有白領為了移民,賣房賣車跑到國外去賣水果、開雜貨鋪、火鍋店,在異鄉備嘗艱辛。那麼,中國移民在異國到底過得怎樣?現代快報記者採訪多位移民者和業內人士,瞭解他們在異國生存、打拼的經歷。

「你應該像小鳥一樣長上翅膀,四處飛翔。」南京人Lucy至今牢牢記得,媽媽從她上幼兒園時就叮囑的話,而她也是個有力的踐行者。從南京到北京上學,再移民到澳洲,如今擔任澳大利亞澳新置業投資公司亞太區總經理職位的她,已經成為其他移民者羨慕的、「能打入外國人圈子的那部分人」,對此,她笑著輕描淡寫地回覆了一句,「可能因為我工作比較賣力吧。」同時,她也始終強調,「我的根在中國,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可能放棄,我時刻感覺自豪。」

能成為移民者中的一個「成功樣本」,離不開Lucy的勤奮吃苦,這也是每個移民者的必經之路。他們中,有的抱著「日子會慢慢好的」信念,埋著頭默默打拼堅持;而有的,則在漫長的不能適應的日子裡,痛苦並糾結著。

國企處長變身加拿大藍領

希望兒子將來回國發展

人物:Jeff // 移民方式:技術移民// 移民時間:1990年代

對於移民這件事,Jeff時常會假設「如果沒有移民會怎樣」。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Jeff趕上了第二次移民潮,當年在國內一家企業當處長的他,義無反顧地選擇技術移民加拿大。

「那會兒想得很簡單,覺得國外有更大的發展,抱著‘淘金’的想法,來到溫哥華。」現在,Jeff在當地一家公交公司供職,週三至週六下午3點工作至晚上12點,負責車輛的整修、保養。

和預想的不一樣,Jeff從一個「處長」變成了「藍領」。而因為勤勞,他又去考了個駕照教練執照,每小時收費35加幣。雖然錢掙得不少,但Jeff有時還是會「後悔」:「當初哪能想到國內發展速度這麼快,也許我不移民,光在國內買幾套房子,也能賺不少吧。」這種不平衡,在於Jeff看見了不少周圍新出現的「投資移民」:他們不用在本地工作,就能過上Jeff曾經辛苦奮鬥得來的日子。這一切新出現的差別讓Jeff覺得,現在國內掙錢多。「兒子準備回國發展,那邊機會多、平臺也大。」

Jeff現在一直籌劃的是,兒子回國發展,自己也要回國養老。「回國過上小日子,那種養養雞鴨,閑雲野鵝、休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每次Jeff說起自己的「養老計畫」,剛過去的新移民總會笑他「不現實」,「完全不瞭解現在國內的情況啊」。

相比上世紀80至90年代的第一波以依親、打工為主的移民潮,第二波移民大多和Jeff一樣,選擇的是「技術移民」,而這一批人是懷揣著典型的「異國夢」漂洋過海的。他們通過勤勞致富,取得居民身份或國籍,為的是下一代的發展或是自己的追求。

而在2005年、2006年之後,第三次移民潮逐漸轉為「商業移民」「投資移民」。這波人的「國門出走」大多為了孩子教育,或是在國際浪潮中的商業便利,甚至只是諸多領域的安全感。

相比「前人」,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投資移民」這批人,要相對輕鬆很多,壓力也少了不少。

「每一個移民出了國,都會有一至三年的‘陣痛期’,這很正常。」南京僑業投資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的業務總監袁先生自己就是「過來人」。上世紀90年代「義無反顧」地去了加拿大,對於剛去時的苦深有體會,「但日子會慢慢好的」。他接觸的絕大部分客戶,最終都能實現理想中的「安居樂業」。還有很多通過國外再深造,能迅速獲得當地的經驗、積累人脈、打開圈子。

他不否認,也有一小部分人,由於個性或其他原因,「混不下去」。「該不該移民,不能一概而論,這是個開放命題。」袁先生說,他覺得移民到國外過得好不好,和「北漂」「南漂」之後過得好不好是一樣的,「看個人」。

黃皮膚女性的「逆襲」

五年時間做到亞太區總經理

人物:Lucy // 移民方式:技術移民// 移民時間:2002年

Lucy是南京人,從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畢業後,她就來到南京一家廣告公司,主要與外國公司接洽,在中國地區投放廣告。Lucy覺得,讓自己移民生活直接受用的語言和人際交往能力,和在這家企業6年的工作經歷密不可分。

2003年發生非典時,Lucy已經做到了部門經理的職位。這項突如其來的、傳播迅速的疾病,一下阻撓了銷售人員出門拜訪的步子。Lucy和所有人一樣,在這場「戰爭」中飽受恐懼,以至於哪怕非典陰影已經散去,她還是毅然決定移民。「高密度的人群、惡化的環境,使我產生了憂慮。」此外,抱著做一個「跨國人才」、提升自己眼界的決心,Lucy在申請移民的同時,申請了南澳大學的MBA課程。

2000年前後,澳大利亞技術移民政策相比如今寬鬆許多。澳方根據申請者的年齡、雅思、學歷、職業評估、工作經歷進行綜合打分,兩年後,也就是Lucy拿到MBA文憑的前後,她的移民申請被同步批了下來,「感覺特別幸運」。

如同每一個「光鮮背後是心酸」的故事一樣,Lucy也有自己的一段奮鬥史。不過,和很多從底層開始打拼的移民者不同,Lucy憑藉著自己的國內經驗、國外文憑,以及過去工作中認識的熟人引薦,輕鬆地在墨爾本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可儘管如此,打開市場、贏得客戶、在澳洲本地人中掙到一席之地,還是需要個人的努力與智慧。

對Lucy來說,她犧牲的是睡眠——在剛去澳洲的2005年到2010年這五年時間裏,她每天都是凌晨三四點才睡覺。剛到這家公司,雖然職務不高,但由於澳洲人不瞭解中國市場,Lucy有了很大的發揮餘地。「課後做的預習多,課堂上才能表現好。」因此,除了白天處理工作,每晚回家,她都會加班進行市場分析,努力幫助中國商人的產品或公司進入澳洲;甚至考慮到客戶的額外需求——比如關照到他們每個在澳洲留學的孩子,包括他們進行職業規劃、思考中學畢業後進入大學選擇的專業等。

從2005年開始,Lucy開始每三個月往返於中國和澳洲之間,平均每個國家住上半年。這樣長期地來中國出差,是Lucy和澳洲老闆努力爭取來的結果。「我的根在中國,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可能放棄,必須時刻回來。」她認為,中國的大國地位,是自己在國外受尊重的前提,以及她的民族優勢。對此,她「時刻感覺自豪」。2008年,她坐上了亞太區總經理的職位,這對於一個黃種女性來說,十分困難,更是異常難得。

Lucy在談到她的奮鬥時說,「我覺得必須這樣努力才行。」因為,在她所聽到、見到的移民故事裡,太多人過得淒慘——「他們的生活品質比在國內時低了很多,並且默認這種情況。」

比如三棵小青菜,幾年前的價格是3.8澳幣,大致相當於人民幣24元。很多中國人覺得很貴,就決定不吃了,或少吃點。「如果什麼都捨不得,幹嗎還來國外生活,沒有意義。」

80後小夫妻

一個接一個的「X年計畫」

人物:白小小// 移民方式:商業移民// 移民時間:2010年

白小小(化名)是常州人,生於1985年,算是移民中的年輕人。「當初在澳大利亞留學,畢業後,我留在澳洲工作,正巧趕上有適合我的移民政策,便和一個同學一起,兩家人一起移民了。」

白小小算得上是「商業移民」,和老公兩個人每人投入12萬澳幣,在悉尼開了個「通訊店」。「類似移動、聯通這樣,在澳洲,這些都可以加盟。」因為留學的緣故,白小小和老公對移民生活已經非常熟悉,談不上需要再磨合。「要說真有不適應,就是‘做商人’的不適應,不過這個跟‘移民’沒多大關係。」

現在,白小小回到了常州,準備迎接小生命的誕生。「我們在國內也有生意,老公已經回國工作。我們考慮等孩子大一點,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再回到澳洲,讓他接受西方教育。」

白小小並不覺得移民之後有多大不一樣,只是給自己多了個自由選擇的機會。「可以過中西方兩種生活,回國或是去悉尼都可以隨意,孩子也能瞭解、學習兩種不同的文化。」當初為了說服父母同意她移民,兩代人之間起了不少矛盾,可現在她選擇在家坐月子、回國生小孩,讓父母認識到,其實移民也不是說一去就不回來了。「長輩很難適應國外的生活,我帶爸媽去悉尼住過三個月,他們倒覺得人家那是個‘大農村’,人少、高樓也少,嘴裡嘟囔著‘還不如常州發達呢’。」

國門的開放,留學生的增多,讓很多像白小小一樣的年輕人選擇移民。袁總監介紹,在南京,每年成功申請到移民資格的,大約有千戶左右。移民投資的產業也有大有小,大到涉及幾千萬人民幣的房地產開發,小到開郵局、咖啡館、加油站、加盟連鎖店,一般只需要一兩百萬人民幣就能實現。

近幾年,前來他所在公司辦理移民業務的,以40歲以上的成功人士家庭為主,他們除了希望享受國外的空氣、食物、福利,方便國際間的貿易,最核心的目的,是孩子的教育。

這樣的家庭一般很少「連根拔起」,「主戰場不能丟,否則會喪失造血能力。」因此,很多都是丈夫兩地奔走,妻子陪著孩子在海外讀書,等呆夠了時間、「掙到身份」,就可以自由安排了。他們將其稱為「X年計畫」,為的是給一家人帶來一個保障。

而2010年之後,像白小小這樣的年輕的商業移民者日益湧現,他們的「移民模式」也有了自己的特點——很多人把孩子先送到國外上幼兒園,適應國外的環境及訓練語言;小學時接回國內,強化中文;小學畢業後再送回國外,繼續接受那裡的教育;寒暑假則兩邊「互竄」。

「21世紀一定是國際化的,」袁先生也是這一模式的實踐者之一。目前一家人都在南京,等大兒子小學畢業,他的妻子就計畫帶著兩個孩子回到加拿大。

一切為了孩子

女強人宅家變「煮婦」

人物:洪萍// 移民方式:投資移民// 移民時間:2011年

與Jeff一樣,每一個初來乍到的移民,總有一段難熬的「爬坡期」,特別對於人到中年,為了孩子而移民的父母們。

洪萍(化名)在國內有份很好的工作:忙碌、成就和高薪,為了女兒,2011年7月份,她開始了移民生活。「女兒從小獨立,15歲不到就去英國留學了,英國很難留下來,我們便選擇移民加拿大。」現在,女兒在加拿大一所名校上大學,她便跟著過去照料。「我們屬於‘投資移民’,在5年內住滿2年,就能保留‘楓葉卡’(加拿大永久居民卡的俗稱)。」

2011年7月至9月,洪萍和先生一起抵達溫哥華,開始移民生活,感覺就像異國旅行一般,十分愜意。可時間一到,先生回國工作,洪萍才意識到,自己完全陷入了陌生的生活裡。

女兒在學校,和同學有正常的社交,而洪萍的生活中,卻只有女兒。「每天都會念她、管她,兩人不可避免地有爭吵、矛盾。因為我心理多難受啊,想著我在國內那麼充實,現在為了你來這,你還天天把我一個人扔家裡。」

11月份,先生飛到溫哥華見著洪萍,傻了眼。「當時精神壓力很大,長了一臉的痘痘,他看了直心疼。」洪萍說,後來女兒提醒她,「媽媽,你得找點事情做,幹點自己的事情」。「對啊,我從來在女兒心中都是很強的人,可不想被瞧扁。」

洪萍開始廣泛地參與社區活動,結識新朋友,參加義工組織。「我飯菜做得不錯,我們那有小夫妻移民出去,獨生子女不會做飯,我就教他們做包子、饅頭、餃子,大家一起去買菜。」

對於很多移民來說,克服異國的陌生感之後,回到國內卻又產生了新的不適應。

「一回來,哮喘又犯了。」現在在南京的洪萍半開玩笑地說道,「我們管這叫‘空氣咳’,從國外回來的朋友都犯了。我老公還念叨說,‘要不你買張機票回溫哥華去吧’。」

想想第一次從溫哥華「逃離」回國,洪萍高興得不得了,有一種「終於回家了」的感覺。2011年年底回國,2012年3月1日再去溫哥華,入境時,海關問洪萍「為什麼去中國」,洪萍自然而然地答:「回家啊。」「結果那人滿臉疑慮,因為他覺得我已經是加拿大居民,怎麼會說去中國是‘回家’,然後我改口說‘回去旅遊’,他才有一種恍然大悟的神態。」

去年春天回到溫哥華,洪萍第一次有了一種像家一樣的歸屬感。「呼吸那邊的空氣,看著美景,過著秩序井然的生活,覺得很喜歡。」這一次再回中國,洪萍在溫哥華的朋友都非常不捨得她,「現在還時不時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回去。」

哪裡才是我的家?

移民雙重身份的不適應

在相距遙遠的國度間進行「身份」「時空」的轉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有些傻眼:到底哪裡才是我該呆的地方?

像洪萍這樣的父母們,在完成培養孩子的任務之後,總會產生出新的糾結。「回國了,環境、生活這些日常起居不適應;留在國外,情感上不適應,因為孩子上大學了,親戚朋友都在國內,太孤單。」

洪萍說的是她的一位朋友周然(化名),當年為了兒子移民溫哥華。周然熬過艱難的適應期後,守著兒子上了當地最好的男校、北美最好的醫學院,她釋然了,也迷茫了。「洪萍,我到底該呆在哪裡,哪裡才是我的家?」周然有時候會無奈地問一句。

Lucy的不適應,則體現在其他方面。每次回國,接觸國內的部分高端客戶,會發現他們對排場、奢侈品十分講究,類似的「攀比文化」和西方的節約文明形成了巨大的差異。「其實消費可以有其他方式,對於這部分人群來說,只要願意奉獻一點點,就能創造不同。」於是,她開始身體力行地把自己參與的,例如「清潔地球」、「活水行」、「溫暖一歲」、「iearth-愛地球」等公益行動,儘可能多地向朋友、客戶們宣傳,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並引導企業家們以公益行動代替奢侈型消費,讓一種「新的消費主義」在富人中流行開來。

留下還是回去?

後移民時代的糾結選擇

移民這個身份,代表著「新居民」,重新開始新生活,還是選擇葉落歸根,是很多人糾結的問題。

如Jeff,在國外生活了將近20年後,現在一直籌劃著回國養老的事宜。

像洪萍這樣的人,並不會修改國籍,畢竟父母、親人、朋友都還在國內。「但像我女兒這樣的,從小接受外國教育,她們就會選擇入國籍。」

而對於Lucy來說,則沒有什麼猶疑。相比很多女性,她已經見識了太多,並且實現了心願——獲得國際化視野。但她依舊覺得,還有太多東西沒學、沒做、沒體驗過。「我想趁著自己有足夠的基礎,想做完自己想做的事。」同時,Lucy看好自己未來的發展,「在一個國際化、全球化的社會,差異性營銷至關重要,這是我的優勢。」這也是她一個小小的中國女子,在白人世界立足並獲得高級職位的原因。

但是,縱使自己已經在異國他鄉取得了成功,Lucy依舊客觀地表示,由於每個人想得到的東西不同,移民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很多人移民,衝著國外的潔淨空氣和怡人風景,但實際上,人並不是光靠空氣和風景就能生活」。她把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放在考慮的第一位。此外,還建議有意向移民的人士,把這幾點思考清楚:為什麼要到西方國家去、有什麼優勢可以立足、自己的定位在哪、能為社會創造什麼。

「如果年輕人不能完全融入西方社會,在國外做三等公民,沒有任何意義;人生這麼短暫,如果夢想無法實現,或根本沒有夢想,老了以後都沒有值得回憶的。」Lucy解釋,她說的「三等公民」並不是吃不飽、穿不暖。事實上,在那樣一個福利社會,溫飽並不用擔心。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他還需要社會的肯定、認同,以及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如果沒有體驗過事業成功的喜悅感,或為事業奮鬥的自豪感,那麼就很難得到那些。」

来源:加西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