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第一霸主 年姓世代相傳(圖)

發表:2013-05-02 13: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年(Nián)姓源出有二:1、出自姜姓,為春秋時齊襄公之後,以祖名為氏。2、出自嚴姓,是由嚴姓訛傳為年姓而形成。


齊桓公

姓氏源流

年(Nián)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為春秋時齊襄公之後,以祖名為氏。據《路史》云:「齊太公後有年氏。」上古周初時,周相姜太公助武王建立周朝後,受封而建立了齊國,所以又稱之為齊太公。傳至春秋時齊國的齊襄公,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當太子時,就跟親妹妹艾姜私通。後來,艾姜嫁給魯桓公為妻,不久,魯桓公到齊國省親,這時齊襄公已經繼位,他利用這個機會又跟艾姜在宮中淫亂,後來這件事被魯桓公察覺,齊襄公怕醜事敗露,就暗殺了魯桓公,但這事還是被齊國大夫、齊襄公叔父夷仲年知道了,夷仲年長嘆道:「兄妹淫亂,已無廉恥,今後齊國必有大亂。」於是他辭去大夫之職,回到封地隱居起來,不再過問世事。過了不久,齊襄公果然被齊國大將連稱等殺死。他們立夷仲年的兒子無知為國君,可無知繼位一個月又被殺了,這又引起了齊國的內亂,幸好繼位的無知的兒子薑小白非常英明,他使齊國轉危為安。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為姓,稱年氏,世代相傳。

2、出自嚴姓,是由嚴姓訛傳為年姓而形成。明代有個叫年富的人,據《明史·年富傳》上記載他的傳記時說:「本姓嚴,後訛為年。」明朝初年永樂年間,年富考試中榜,當了縣官,他清廉而正義,做事認真積極,於是升為高官,做了尚書,因此史書裡有《明史·年富傳》。他的家庭昌盛,於是又形成了一支年姓。

得姓始祖:姜小白。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釐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姜小白進宮勸諫,齊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齊襄公的族弟以公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齊襄公,篡奪了王位。一個多月後,雍廩、高傒諸大夫又殺了公孫無知等,準備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姜小白哥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持姜小白繼位。姜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為姓,稱年氏,世代相傳。齊桓公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把國家大家事委託於管仲,讓其一展才華。管仲確實是一個匡世濟時的良才。他認為君主要創建霸業,首先要能識賢、用賢,要防止小人的滲入。他建議齊桓公起用隰朋,寧越等五個人,同時懸榜國門,號召國人獻計獻策,招納四方志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尊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佔領了魯國的遂邑。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的聲譽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故年氏後人奉姜小白為年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年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年氏家族,系出姜姓和嚴姓。

一是,據《路史》記載顯示,上古時,姜太公幫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受封而建立了諸侯國齊國,所以姜太公又稱齊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書裡說:「齊太公後有年氏。」也就是說,姜太公的後代中有一支姓年,年姓的鼻祖是齊太公。齊太公便是3000多年前輔佐武王定國安邦的賢士姜子牙裔孫齊桓公之後代。年氏具有數千年悠久的源流。

另一支到了明朝時期,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這新的血液,就出自嚴姓。年姓的望族居懷遠郡。據《明史·年富傳》記載,「年姓本姓嚴,後訛為年。」年姓望居懷遠郡(治所懷遠縣,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東郊掌政鄉窪路村一帶)。

歷史名人

年富:字大有,明代安徽省懷遠人。本姓嚴,因人錯呼「年」,即以訛傳訛,改「嚴」為「年」。歷事成祖、仁宗、宣宗、宣宗、景帝五朝,先後在地方和中央部門任職,不論在哪裡,他都能清廉剛正,始終不渝,從而成為一代名臣。年富在他的從政生涯中,很突出的一點,就是比較關心民間的疾苦。當時江南百姓佃富人之田,每年要交納很重的田租,可是一遇荒年凶歲,朝廷往往下詔蠲免稅糧。但在佃農向地主交租、地主向國家交稅的情況下,蠲免稅糧,只是恩及地主富戶,而佃農的田租卻一仍其舊,負擔沒有絲毫減輕。所以年富請求朝廷下令,凡「被災之處,佃農田租如例蠲免。」他通過調查又發現,每逢飢年,各地方政府沒有現糧賑濟貧民,而一些大戶往往囤積居奇,抬高糧價以牟取暴利,州縣官竟毫無救恤之方,因此他奏准朝廷,今後凡遇荒歉,政府為貧民立券,貸富人粟分給貧民,候年豐償還,富戶不準提價,但官府可以免去富人雜役,以為利息。

年妃:敦肅皇貴妃,年氏,湖北巡撫年遐齡之女。事世宗潛邸,為側福晉。雍正元年(1723年),封貴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妃病篤,進皇貴妃。並諭妃病如不起,禮儀視皇貴妃例行。妃薨逾月,妃兄年羹堯得罪死。謚曰敦肅皇貴妃。

年遐齡:清代康熙年間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撫,被封為一等公,外加太傅銜。

年希堯:清朝初年的文官,出身於漢軍鑲黃旗。憑著與雍正皇帝的親密關係而官運亨通,但在仕途上並無大的建樹。與其政績平庸相比較,年希堯在科學和藝術上的貢獻卻不同凡響。他被朝廷派到江西景德鎮去監督燒瓷器,因為宮廷用的瓷器都由那裡燒成。他在景德鎮陶瓷業的恢復和創新中,發揮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由他編纂的《綱鑒甲子圖》被送往歐洲出版,引起西方漢學家的注意。他是最早接受並宣傳西方對數計算方式的中國數學家之一,並熱心推動西算與中學的結合。他還精於繪畫,將西方的透視技法改編為《視學》在中國出版。而這一切,都跟他同西方傳教士的交往和友誼分不開。年希堯對中國瓷業的發展有較大貢獻。

年羹堯:清漢軍鑲黃旗人,字亮工。康熙進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四川巡撫,辦事明。五十七年晉四川總督,以理四川防務,支援定西將軍噶爾弼進藏。六十年為川陝總督。世宗即位,以藩邸舊人獲寵,接管撫遠大將軍允禵軍務,尋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規劃善後十三條。事定,封一等公。驕縱攬權,屢干涉朝中及地方事務,軍中及川陝用人自專,稱為「年選」。奴視同僚,督撫跪道迎送。雍正三年(1725年)遭世宗猜忌,調杭州將軍,降閑散章京,旋以九十二大罪勒令自縊。

郡望堂號

1、郡望

懷遠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在原漢代飲汗城置懷遠郡、懷遠縣(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東郊掌政鄉窪路村一帶),隸靈州管轄,此為銀川設治之始。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城遭黃河水患沖毀。第二年,在舊懷遠縣城西唐徠渠東側(今銀川市城區)筑懷遠新城,為後來銀川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堂號(缺)

3、年姓宗祠通用對聯

父子雙封公爵;兄弟齊任顯官。——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康熙湖廣巡撫年遐齡,原任兵部主事,雍正初,以次子羹堯功,加太傅一等公。他的次子年羹堯,康熙進士,累官四川總督、定西將軍。平西藏,授川陝總督。平青海,授撫遠大將軍,並封一等公,晉太保。下聯典指清代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與其兄年希堯,均在清廷任過要職(年希堯官至工部右侍郎)。

對數廣運通中外;演算法總綱煥古今。——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工部右侍郎年希堯,精於數學,著有《對數廣運》、《演算法纂要總綱》等多種。

剛正樸忠,固超出乎士類;氣節才識,尤絕遠於名流。——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名臣年富。年富,字在有,懷遠人。永樂中,以會試副榜授德平訓導。歷官戶部尚書。他廉正強直,始終不渝,時號名臣。

年姓典故年羹堯後代為何改姓連?在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保存著一副金銀線繡制的盔甲,外有鉚釘,內無甲片。據專家查考有關資料,這種盔甲系皇帝國所賜武官上朝時穿戴的禮服。這副盔甲的主人是清雍正皇帝之心腹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盔甲的出處又與金塔連姓人有關。

年羹堯(1679—1726),清漢軍鑲黃旗人,字亮工,號雙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任瀚林院庶吉士,在國史館修撰功臣傳,後任檢討;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1705—1708)歷任四川、廣東鄉試正考官,侍讀學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內閣學士;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任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任定西將軍;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川陝總督;雍正元年(1723年)任撫遠大將軍,率部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之亂,素為雍正心腹。後因功高權重,為雍正所猜忌,於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二十二日被貶為杭州將軍,同年九月二十八日被下獄治罪,十二月十日賜其自盡,時年47歲。皇帝詔「令年羹堯自裁,其父年遐齡,兄年希堯革職,子年富,斬立決,其餘十五歲以上之子發遣廣西、雲南、貴州極邊煙瘴之地充軍,嫡系子孫將來長至十五歲,皆次弟照例發遣,永不赦免。」

封建時代,刑罰極其殘酷,發配極邊之地看似一條活路,其實生不如死。年羹堯給兒子們聘請的教書先生叫岳鐘舉,為人剛正講義氣,極受年羹堯信賴。年羹堯及長子年富被處死後,岳鐘舉冒著被朝廷通緝殺頭的危險,帶上年氏鍾愛的小兒子年忠和年羹堯的一副盔甲倉惶出逃。他們首先逃到岳的山西老家,此時山西正遭水患,百姓流離失所兩人無依無靠。無奈之下,岳鐘舉想到年的五個老婆中有一個是甘肅武威一帶的人,年在們時對其家看顧頗多,且河西地曠人稀,遠離京城,易於避難,於是就帶著年忠來到了甘肅鎮番(今民勤)。逃難途中,為了應付官府的盤查,將「年」姓謊稱為「連」,自此年忠就成了「連忠」。岳鐘舉的連忠在鎮番以做小買賣維持生計。乾隆元年(1735年)由鎮番懋遷(邊做生意邊遷移)到金塔落腳。最先來金塔的連姓祖先是連忠(其後人大多居住金塔鄉紅光村三、四組)。他們在金塔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66年,總產數約30餘戶,共9代傳人。

岳鐘舉冒著生命危險救下了年羹堯的一個兒子。他在金塔為連忠娶妻蓋房,維持生活多年,自己一生沒有留下後人。他去世後,連忠將他埋葬在自己的田地邊。每逢年頭節下,連家子孫都要先給他燒紙,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先有岳家墳,後有連家人」的歌謠也在紅光村世代流傳下來。岳家墳在二十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時被平整成耕地,這塊地的名字現在仍叫「岳家墳地」,由紅光四組村民連成富承包耕種。岳鐘舉和連忠帶來的年羹堯盔甲,被連家視為傳家寶,代代承襲下來。解放初期,因各種政治運動頻繁,連家後代恐保存盔甲招致不測,決定將其交由政府保管。因當時金塔尚無文物管理部門,他們也不願在當地張揚此事,就把盔甲交給了酒泉縣文化館。

據郭儀先生(原酒泉市文化館副館長,已去世)講,盔甲確實是一個30多歲的金塔男子送來的,用一個木製箱子盛放著,是他親自接收的,來人不願透露姓名。確切時間是1955年,地點是鐘鼓樓。據高正剛先生(原酒泉市文化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現已退休)講,1955年他剛參加工作,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往鐘鼓樓上搬送文物,他親眼見到了那副裝在箱子裡的盔甲,因出於新鮮好奇還試穿過。金塔鄉紅光村連步春保管的家譜證實,他們的祖先連忠確實是從鎮番遷到金塔安家落戶的。

金塔縣縣誌辦幹部趙發理(現已退休)講,過去,「連」就讀作「年」,金塔連氏是年羹堯後代這一說法,在他剛寫縣誌時就聽說了。當時很多人證明,早在民國初期,連家供桌上就供著年羹堯和岳鐘舉二人的畫像。還有人見到連家有半截劍,半截玉帶,據稱都是年羹堯用過的舊物。紅光村村民連步勤家珍藏的象牙筷子、象牙碗、玉帶扣、眼鏡盒子等,也是年羹堯留給後人的遺物。紅光村四組村民連得元稱:他們連家祖墳內有昭穆碑一個,上書「年羹堯」三字。早年歸併墳時,他見到的昭穆碑原來是一塊用城磚大小的東西做成的,用紅布包裹後裝在谷草筐裡埋入墳內。高永花證實她見過一塊昭穆碑。筆者查了連步春保管的連氏家譜,內中也有「昭穆」一詞。

現年73歲的紅光村三組村民連步芳說,她小時候家裡有一個用樹皮做成的盒子,盒內放著一頂紅纓大帽,大人不在家時她還戴在頭上玩耍過,帽子的樣式就跟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官員戴的一樣,以後她嫁人,這頂帽子的去向就不清楚了。至於把盔甲送交酒泉的人到底是誰,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據金塔鄉中學教師連成軍(54歲)說:「送交盔甲的人十有八九是連中傑(已去世),因為解放初期他是大隊幹部,又當過兵,政治嗅覺靈敏,選擇交盔甲而不露姓名的做法是很有可能的。

来源:一元一國學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