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瑰麗唐宋詩詞,品美味粽子文化(圖)

作者:延彬 發表:2013-06-12 10:1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6月12日訊】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俗,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史上產生的上百首唐宋時期與端午粽子有關的瑰麗詩詞正是彰顯美味粽子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唐宋瑰麗端午詩詞,品味五彩繽紛的美味粽子文化。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椐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所以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端午食粽的民俗在歷代詩人筆下得到了充分表現。唐代詩人鄭谷曾寫有「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種九子粽後吟詩讚:「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所以宋代詩人蘇東坡才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個時期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宋代詩人蘇東坡詞作「六幺令·天中節」的名句「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宋代陸游在其的詩作「乙卯重五詩」中寫道: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詩人的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的端午節民俗。詩人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此詩反映出當時江南端午民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最後,本文引用宋代著名詩人歐陽修的《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作為結束語: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裡黃驪時一弄。

猶瞢忪。

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首詞中,作者在生動地描寫了當時過端午吃多角粽、飲菖蒲酒、沐香花浴的風俗習慣同時,還十分浪漫的寫了一個深閨女子的節日生活:金盤盛著的五色新絲心纏裹的粽子,由侍婢送進,還要洗一個香花澡,然後睡了一個香夢,而想不到的是被黃鸝聲喚醒。這首詞給後世讀者留下了極大地想像空間,讀後回味無窮。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