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6月27日訊】雕漆始於唐,在清乾隆時呈現了「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的景象。近年來雕漆器在拍賣會上屢創新高,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雕漆,可簡單地解釋為在漆上彫刻。漆,古書註:「漆樹以剛斧砍其皮開,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漆樹是一種生長在亞熱帶地區的落葉喬木,開黃綠色花,結扁圓形的果實,中國的貴州畢節、湖北毛壩、四川城口和陝西安康為我國主要生漆產地。我國先民很早就掌握漆樹汁液的性能,最早用來做漆器,所以古人尊稱它為「大漆」、「國漆」。
雕漆所用的漆是在「大漆」中兌入熬熟的桐油和礦物顏料調製成的「罩漆」,這種漆顏色亮,乾枯時間慢,適合工匠彫刻。工匠把這種大漆與桐油製成的漆也稱為「油漆」,但與我們現今意義上的油漆有本質的不同。
漆工把製成的「罩漆」用漆刷均勻塗在器物胎體上,漆刷往往是漆工自製的,並絕不輕易借人。他們用馬尾毛、牛尾毛和婦女頭髮製成闊如排筆或尖似蟹足的大小不同的刷子。漆刷蘸漆要充足,塗漆室內不能有塵土,這樣刷出的漆面才能如膏脂般潤澤。
刷過一遍漆後要把器物放進室裡,四壁用毛氈包圍,地上要灑上水,需用濕度和熱度熏蒸,不然大漆髹塗之後難以固化成膜,直接影響下一遍漆的塗刷。如果濕度太大,塗層固化太快,就容易起皺,形成外干內濕,等到彫刻時就會像在豆腐上彫刻,下刀會出現玷缺、不完美,這是雕漆工藝的大忌。
器物在按設計要求髹到一定厚度後,畫師會用毛筆蘸石黃水在畫稿的反面勾描線廓,待干後,將畫稿正面蓋於漆面上,用犀牛角做的刮板輕刮。待揭掉畫稿,器物上便留下黃色的圖案。工匠再按圖彫刻,以刀代筆,彫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紋樣。彫刻者所用工具也均為彫刻者自製,有刺刀、起刀、片刀、彎刀、鉤刀、凹面刀等,形態各異,用途不同,大小俱全。
一件器物彫刻完成後需放置數月,待漆徹底乾燥後,依次用刮刀、砂紙、細灰條刮磨,再用瓦灰拋光後才終於完成,整體完成需要一年的時間。因一件雕漆製品髹漆時間長,手工彫刻慢,使之逐漸成為歷代皇家享用、把玩、饋贈的貴重物品。
珍稀的雕漆如意
此件如意採用雕漆技法製作而成,頭部描繪兩個老人在松石掩映的水岸邊交談,左邊老人身後的童子懷裡抱著滿滿一籃子靈芝,右邊老人一手持靈芝形枴杖,另一手指向畫面右側,似乎在告訴左邊的老人,那裡更好的靈芝可供採摘。如意身中部開光內雕飾一件大吉葫蘆瓶,瓶內插三柄方天畫戟,戟上趴著一隻蝙蝠,瓶周圍放置壽桃和靈芝,整幅畫面寓意吉慶長壽、福祿萬代。尾部開光內雕蝙蝠銜寶傘,下拴黃線雙回頭穗。如意背面通體雕飾萬字不到頭形式的錦紋。刀法快利,精細纖巧,人物生動傳神,採用菱花形地錦,這些都是乾隆朝蘇州織造成做雕漆器的顯著特點。
雕漆是在已經制好的木胎上層層塗漆,達到一定厚度後,彫刻出具有層次分明、主題突出效果的花紋。根據髹漆顏色不同,雕漆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剔紅、剔黃、剔彩、剔綠、剔黑等若干小品種。由於必須在每層漆晾乾到一定程度之後才能繼續髹塗,而乾隆朝的每件雕漆作品至少要塗50層,因此,其製作週期較之瓷器或玉器要長很多,成品數量相對較少。根據檔案文獻記載,乾隆皇帝經常為雕漆如意更換回頭穗,卻很少下令製作。乾隆御製詩描寫如意「處處座之旁,率陳如意常」,皇上自己註釋說「如意義取吉祥,向來各處御座率皆陳設,以符吉語,而迓祥禧」。也就是說,如意乃乾隆時期寶座上的常備品。因需求量大,玉、漆、木、銅等各種材質的如意應運而生。本件彫刻精美,畫面栩栩如生,由於當時製作雕漆如意的數量較少,同其它材質的作品相比,更加彰顯出珍稀的特質!
来源:山東商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