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翻譯人員(組圖)

作者:歐高尚 發表:2013-11-11 13: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1月11日訊】中國內部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外部與境外異族往來也很頻繁,因此歷代朝廷都設有專職或機構,從事翻譯工作,不過大都是地位不高。

周朝

在周代以前,長四方之語,各有其官。《禮記》:「東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讀低),北方曰譯」。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像胥氏通六蠻語,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譯知八狄」,到了周朝以後,這些「通夷狄之言」的人,才統稱為「像胥」 。

《周禮•秋官》中的「像胥」一職,負責出使蠻夷閩貉戌狄之國,掌握這些周邊民族事務之人,就是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翻譯官。像胥按照對外族語言熟悉的程度,還分「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及徒二十八人」,要負責傳達王命,也要上傳各地情勢,以利國王統治與安撫邦國諸侯。

漢朝

到了漢朝武帝時,朝廷設立主管少數民族與外國事務的的部門——大鴻臚,其下設有屬官有譯官令(九譯令)及丞,專責翻譯。有學者認為,從秦漢以來,北方匈奴始終是朝中心腹之患,處理北方事務是朝中重要政務,把周制的「像胥」改以北方的「譯」為官名。此外,為了配合中外交往的需要,漢代在學校中還開展了外語教育,培養翻譯人才。《漢書•食貨志上》:「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五方之書即相當於今之外語書。

魏晉南北朝唐

魏晉南北朝時,各民族進一步大融合,會外族語言的人愈來愈多,到了唐代,與外國關係更密切,翻譯人員也就更多了。不過,整體來說,從南北朝至唐代,官方的翻譯機構和譯員主要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唐代譯人和譯經數量的是歷代之冠。相比之下,官方編製的翻譯人員就十分有限,在《唐六典》中記載,「鴻臚寺譯語並計二十人,」此外,中書省也配置譯語人,稱「直中書譯語」。譯語人品級地位不高,其升遷不超過從七品下的典客署令職位。但是,他們往往被委派出使西域等重要任務。

宋遼金

宋遼金對峙時期,為了知已知彼的需要,宋朝在生員考試中增加了翻譯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內容。而西夏、遼和金國,為了吸收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特別重視翻譯工作。

黨項族李元昊建立西夏,創製西夏文字,重儒興佛。官方選派貴族官僚子弟翻譯《孫子兵法》、《六韜》、《貞觀政要》等大量漢文典籍與佛教經典。佛教是西夏的國教,刻字司只是負責印製佛經佛畫的官方機構,與翻譯工作沒有關聯。

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除了仿效漢字創製契丹文字,也仿效漢制設立百官。官方不僅重視漢文書籍的收集,也很注重翻譯的工作 在州以上行政機關設立專門的譯文機構。遼道宗下詔制定了譯史的升遷等級,按照供職時間長短和工作水平的高低決定其是否升職,藉以激勵譯員。

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創製女真文字,也推行漢化政策,朝廷先後設立譯經所,弘文院,將《孝經》、《易》、《書》、《論語》、《孟子》等漢文典籍儒學經書譯成女真文。金世宗對宰相們說:「朕之所以命令翻譯五經是要女真人知道仁義道德所在」。

元朝

蒙古族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下詔推行「八思巴文」(如上圖)為元朝官方文字,但是終究無法取代既有的蒙文、漢文、藏文。元朝先後設置蒙古房、蒙古官學、唐古特學、托忒學等官署,培養語文人才,負責翻譯蒙文、回文、藏文書籍。
在元代,由西方東遷,旅居在中國的西方人,除了傳統的經商、旅行之外,更多的是通過降附和俘虜,西人數目之多,遠遠超過前此的任何時代,其中能作為口語翻譯者,蒙古語稱之為怯裡馬赤(Kelemeci),未非正式編製的官職。元朝在大都(今北京)設立的會同館,才是正式負責口譯的官方機構。

明朝

明朝初年,朱元璋(明太祖)在南京應天府設會同館之外,也命人編撰蒙漢對譯的辭書《華夷譯語》,方便官員對外交涉過程中言語溝通之便。明成祖在京城首設四夷館,專門負責筆譯,隸屬翰林院,選取國子監生培訓。下分八館:韃靼館(蒙古語)、女直館(女真語)、西番館(藏語)、西天館(梵語)、回回館(波斯語)、高昌館(察合台語)、百夷館(傣語)、緬甸館(緬甸語),「置譯字生、通事,通譯語言文字」。又增設暹羅館(泰語),八百館(泰沅語)共為十館。而後該館不斷擴增,截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已有附屬館18處,包括朝鮮館(朝鮮語)、日本館(日語)、琉球館(琉球語)、安南館(越南語)、真臘館(高棉語)、暹羅館(泰語)、佔城館(佔語)、爪哇館(爪哇語)、蘇門答喇館(亞齊語)、滿剌加館(馬來語)、河西館(河西語)…儼然近悅遠來的泱泱大國之勢。

清朝

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洲人入關,將很刺耳的「四夷館」更名為「四譯館」,百夷館更名「百譯館」,撤銷韃靼館和女直館。乾隆年間再將「四譯館」和專門接待少數民族官員和外國使臣的「會同館」合併,改稱「會同四譯館」,分設西域、八夷兩館,重新編纂各館的(西番)《譯語》。這些通譯官職級依舊不高,一般為七、八品。光緒年間,各使館的頭等通譯官始提高待遇,定為正五品,限額一名,嚴禁超編。整體說來,清王朝走向閉關自守,不願與外國交往的同時,也就不注重翻譯人才的培養,到了晚清,官府所需的翻譯人才,只能從官派留學生中去尋找了。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