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簡史(組圖)



北京天壇祈年殿

【看中國2014年02月15日訊】中國的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谷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以祈求上蒼的垂憐施恩,因此,北京天壇是自古以來,祭天最宏偉的建築系列。

天壇的建築,主要在表現「天」的至高無上,突顯天空的遼闊高遠;而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因而增加西側的空曠視野,使人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觀瞻,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個建築物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臺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切身感受。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正統神傳文化所特有的寓意和象徵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天人合一」這種宇宙觀的具體表現方式。


天壇平面圖

明朝崇禎年間的天壇

根據清初,計六奇所著《明季北略》的編年史裡記載,崇禎十五年壬午時的天壇是這樣的:

天壇在北京永定門內五里,坐東向西,外圍十里,圓環是磚造的城牆,西面對著山川壇,其體積為方形,憑籍田畝的式樣處理。其內之圓殿,琉璃碧瓦一如太廟樣式,中設天位,東設太祀位,各位、座都距離丈餘,中間有台階可供攀登,內部小龕中放置木主,遊人不許輕易入。掌理此事者,乃是太常寺之黃冠(道士)。

四面的窗牖,悉數以青藍色絲料作為屏障來遮陽,大如門板,明亮可愛。進入寢殿,有龍床,還有用膳殿,其中有食具,並設有更衣殿,其中設有椅座,用來薰衣、沐浴的宮殿,而且有浴池,一切法制、器物之完備輝煌、祭祀、禮數之莊嚴隆重,祭天之前十日,即可縱目觀賞至盡呢。

天壇內有銅井,以銅鑄成外圈,從底下套上,因此水味清新甘洌,飲之沁入骨髓。這地方離大內(天子居所叫大內)十餘裡,當祭祀之夜,二更時分,遙望壇內,倘若紅燈升至旗竿末杪,你就知道皇上的龍輦來到,開始舉行祭天禮了。那個紅燈籠,直徑三丈,高五丈,中間坐兩個黃冠(道士)掌管著呢。

天壇中設有一個黑漆的木榻,高二尺許,南面為天位,榻上放置一層棉花、飛絮,用來驗證天神是否降臨。如果棉絮稍低,就說神來過;倘若棉絮不動如故,那麼就斷定天神沒到哪。天位之東也設有一榻,是為天子位。又祭天牛,摘去牛腹中五臟等物,再以檀降香塞滿牛肚內,點火焚燒之,則腥臭之氣上升於天而散去。

天壇的結構與沿革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最初實行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壇。嘉靖九年(西元1530)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谷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更改擴建。

目前的主要建築,除祈年門和皇干殿是明代建築外,其餘都是清代建造的。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的「天地牆」,是天圓地方的傳統表徵。

天壇的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以一座「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


圜丘壇

圜丘壇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


皇穹宇

皇穹宇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它始建於嘉靖九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

殿正中有漢白玉琱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二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


祈年殿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位於祈谷壇中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數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四根龍柱,象徵四季;中圈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巨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二十四節氣;三層柱總共二十八根,象徵二十八宿。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又稱綺井、天井、方井、復海、斗八等,是中國建築中一種頂部裝飾手法,將建築物頂棚向上凹進如井狀,四壁飾有藻飾花紋,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祈谷壇

祈谷壇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六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臺。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祈谷壇

結語

建築布局嚴謹、結構奇特、裝飾瑰麗的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雖然歷史簡短,但它卻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與瑰寶。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佔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

儘管北京天壇興建至今,只不過將近六百年而已,可它卻代表著自古以來尊天敬神、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精髓!只要天災人禍頻仍──旱、澇、蟲、疫不斷,飢荒連年、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等等現象出現,那貴為「天之子」的皇帝,就得誠惶誠恐的齋戒沐浴、反躬自省的趕緊率領文武百官,登上天壇「祭天」、下「罪己詔」,一肩擔起國家興亡、黎民百姓存續的重責大任,誠心悔過、戮力改革,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如此方能獲得老天垂憐、善加呵護而度過難關。

面對天壇的神聖意義,遙想祭天的莊嚴負載,此時,你會慶幸自己只是個凡夫俗子,只是個微不足道的一介庶民,只求溫飽、平安度日即可,不會再像過去一樣,羨慕起那重重光環圍繞、萬眾矚目的皇家成員,以及代表尊貴與權勢的真命天子啦!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