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發生「歲月號」沉船重大事故,韓國總理鄭烘原宣布引咎辭職。一些公共知識份子一如既往地發出他們的思考:為什麼西方政治文明能夠催生出引咎辭職制?
其實呢,政府首腦引咎辭職、以示對重大災害的負責,並非「西方政治文明」的專利,也是中國古典政治的倫理要求,並且是漢、唐、宋時代的政治慣例。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幾個古代宰相引咎辭職的故事——
漢代宰相引咎辭職的故事
1、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發生日食,古人相信日食乃是天之災異,所以人心惶惶。當時的三公,即宰相級別的官員,便提出引咎辭職,「免冠自劾」。漢明帝說:「冠履勿劾。災異屢見,咎在朕躬,憂懼遑遑,未知其方。」意思是說,天有災異,是朕的過錯,你們就不用辭職了。
2、漢元帝初即位時,由於水旱連年,人民流離失所,丞相於定國、大司馬史高、御史大夫薛廣德同時引咎辭職,得到皇帝批准。這可能是漢代三公因為發生災異而引咎辭職的最早事例。
3、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太尉徐防引咎辭職,原因是發生災異,出現盜賊。
總體來說,漢代宰相因出現災異而引咎辭職的例子非常之多。從永初元年(107年)到興平元年(194年),不到90年間,引咎辭職的宰相就有62人次。
唐代宰相引咎辭職的故事
1、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於暴雨不斷,造成災害,宰相長孫無忌提出「避位以禳災」,即引咎辭職。不過未獲唐高宗批准。
2、次年,即永徽四年(653),又出現災異,「自三月不雨至五月」。宰相張行成心中畏懼,認為自己應當對災異負責,即提出引咎辭職。唐高宗說:「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高宗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沒有批准張行成的辭職,「敕勿復辭」。
3、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天降大雨,發生澇災,宰相唐休璟認為霖雨為害,「咎在主司」,因此上表請辭:「臣豈敢靦顏居位。乞解所任,待罪私門,冀移陰咎之征。」不過唐中宗也沒有批准他的辭職。
4、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年),旱澇接踵而至,「是歲,春夏旱,至秋八月雨」。宰相常袞也上表引咎辭職:「伏乞解臣所職,更擇良才,省致旱之由, 求作霖之輔,則萬姓咸賴,百谷用成。」唐代宗也沒有同意。
總體來說,唐代也有多位宰相因為發生災異而提出請辭,不過基本上都未獲批准。
宋代宰相引咎辭職的故事
1、北宋天聖七年(1029年),汴京皇城內的玉清昭應宮受雷擊著火,燒燬宮殿「三千六百一十楹」,只余「一二小殿」倖免於難。火災發生後,宰相王曾即上表待罪,引咎辭職。
2、寶元元年(1038年),因為災害頻仍,而政府應對無方,諫官韓琦連上數疏,對政府發起彈劾,認為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副宰相)韓億、石中立尸位素餐、庸碌無能,必須對眼下發生的災異負責,最後迫使王隨、陳堯佐、韓億、石中立四位宰執同日請辭。
3、慶歷七年(1047年),天下大旱,參知政事賈昌朝認為宰相應當對此負責,上表請辭。宋仁宗批准了辭呈,將賈昌朝改任北京大名府留守。
4、皇佑元年(1049年),宰相陳執中辭職,因為當時發生洪澇之患,而陳執中身為宰相,面對災害卻手足無措,所以被臺諫官接連彈劾,最後陳執中只好以足疾為由請辭,罷相。
總體來說,宋代也有多位宰相因為出現災異、政府賑災不力而引咎辭職。
古人相信天災是上蒼對人間執政的警告,如果人間出現災異,執政的宰相難辭其咎,當然要引咎辭職。這樣的觀念,今天的人可能會覺得難以理解。不過,拋開神秘的「災異論」不提,從宰相引咎辭職本身,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一種執政倫理:政府是可以問責,也是需要擔責的。引咎辭職未必於事有補,但是表明瞭一種負責任的姿態。這種政治姿態,在現代政治生活中也是適用的。
(參考資料:段偉《論漢代的禳災制度》;閻守誠、李軍《自然災害與唐代宰相》;吳鉤《宋朝的引咎辭職慣例》。)
(原題為:《宰相引咎辭職那些事》)
(責任編輯:夏裔)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