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歧視(圖)

作者:楊子立 發表:2014-06-29 05: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4年06月29日訊】今天我們說戶籍歧視,指的是在就業、社保、教育等社會政策上因居民的戶籍地不同而採取的不平等政策。

戶籍歧視來源於計畫經濟時期戶籍對人口的限制遷徙的功能。為了控制人口,穩固政權,中共建政不久公安部就於1951年7月16日頒布實施《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這個暫行條例規定城市居民必須要分類登記戶口。此暫行條例到1958年被更系統的《戶口登記條例》所取代,但是直到2004年9月,公安部才正式宣布廢止。由於城市居民遷入遷出要向公安機關申報,在沒有遷移手續的情況下,城市居民的遷徙就被限制。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階段,戶籍歧視並未消除,而且人們對戶籍歧視的惡感則是越來越強。在毛、華時代,戶口的主要目的是將人們束縛在居住地,一切苛嚴的管制政策都以此展開。但是改革開放後,尤其是1994年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模式,政府已經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把人口都固定。原來人口流動基本停滯,雖然城鄉差別很大,但對於農民來說,羨慕城裡人跟羨慕美國人沒什麼區別,生活中接觸的社區的人們差別並不大,屬於共同貧窮。但是人口的巨量流動使得有本地戶口的人和沒有本地戶口的人在城市裡生活中一起,互相的對比和歧視就凸顯出來。2003年末,已經有2.6億農民工,所有在非戶籍地工作生活的人口超過3億。戶口改革雖然在局部和中小城市有所放鬆,但是對於大城市仍然很僵化。但恰恰是大城市是移民最多的城市,大城市的戶籍歧視也給移民帶來最大程度的痛苦,並且阻礙了城鎮化的進程。雖然從2003年起,在城市生活的人口超過了50%,但是要想讓其中的非戶籍人口紮下根來,在戶籍歧視嚴重存在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

戶籍歧視表現在方方面面,具體來說可以分為這幾類:

(1)有戶口和沒有戶口之間的歧視。由於中國的戶口登記和遷移手續繁雜,條件苛嚴,導致很多人沒有戶口。最常見的情況是因為孩子不符合計畫生育政策而不能落戶。這些不能落戶的孩子到上小學的時候會面臨失學的危險,大部分家長不得不繳納昂貴的罰款或者靠賄賂官員給孩子取得戶籍。社科院的一份報告估計沒有戶口的孩子大概在1300萬左右,但也有學者估計高達5000萬以上。

除了計生原因,也有人因為畢業分配、父母雙亡等原因成為黑戶。對於沒有戶口的人,不僅僅是各種歧視的問題,連基本的上學、旅行、開設銀行賬戶以及辦理各種證件都成為不可能,完全成為沒有任何社會權利的人,換句話說,被剝奪了一切公民權利。

(2)就業歧視。從《戶口登記條例》施行那天開始,就業歧視就一直存在,到現在也沒有解決。計畫經濟時期的就業歧視主要體現在不許城市的企事業單位私自招收農村人口。改革開放後,企業有了自主用工權,所以依托市場的非公有制企業可以在招聘時不用附加戶口條件。但是在公有制企事業單位,就業歧視卻廣泛存在。尤其是公務員以及郵政、公交、機關等事業單位的招聘,往往都是以應聘者有本地戶口為前提。也有些國有單位同時招收沒有本地戶籍的人,但不能作為正式員工,只能作為臨時工來工作,其待遇和正式員工有巨大的差別。

近些年,國家出臺的就業指導政策,以及勞動相關法律盡量淡化戶籍色彩。但是就業歧視一直頑強地存在。以北京市為例,1996年起,北京市勞動局每年都會發布新的限制使用外來勞動力的行業和工種。這些行業和工種從1996年的15個,增加到1997年的34個、1998年的36個,直至2000年的103個。2005年北京表面上取消了對外來人口的工種限制,但是在實際招聘中,公有企事業單位還是經常附加本地戶口的要求。

(3)教育歧視。教育歧視的受害者是未成年人,因此危害更大。而且因為利益相關更大,受害者人數眾多,所以教育歧視招致的聲討和抗議也最引人注目。

教育歧視首先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歧視上。根據國家的義務教育法,國家應該保障每個學齡兒童免費就近入學。但實際上,各地政府都為非本地戶籍的孩子入學設置了重重障礙。如果是本地戶籍兒童,附近的公立學校有接收的義務,基本不存在拒絕的問題。但是對於非本地戶籍兒童要附加各種不必要的證件,這種在北京表現得尤其明顯。北京對非本地戶籍兒童入學不僅要家長提供「五證」,各區還會附加「五證」之外的其他條件。而且即便全部證件都提供,學校還是有權利以學位已滿拒絕接收。北京市對非本地戶籍兒童的義務教育政策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所謂外地孩子趕出北京。

教育歧視其次體現在高考上。北京上海擁有全國最多的一流大學,但這些是國家投資,應該平等接收各地的學生。但這些國立大學都在招生時照顧強勢的本地戶籍學生。在民間的不斷抗爭下,2013年異地高考有了若干改進,但是對於北京這個「首歧之都」,戶籍歧視卻更加嚴重。

那些沒有本地城市戶籍的人口,尤其是農民工家庭,不得不繳納昂貴的借讀費或者贊助費以使得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自己打工的城市接受義務教育。越是大城市,教育上的戶籍歧視越嚴重。

(4)社會保障歧視。從2003年胡溫上臺以來,低保、住房、養老、醫療、義務教育等各項社會福利政策基本形成了全國人口的覆蓋網。但是這個網不是統一標準的,而是根據戶口分成了若干塊,不同性質和不同地區的戶口的待遇差別非常大。

就基本醫療保險來說,農業戶口的公民適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無業居民適用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而企業職工適用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對公務員,雖然也叫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但實際上還是按公費醫療待遇走,自己不需要繳納保險費。新農合以及城鎮居民醫保每年都要繳納保險費,而且大病報銷比例只有一半,對窮人來說,還是病不起。

就養老保險來說,同樣根據職業和戶口分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退休後大體可以拿跟本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差不多的養老金,但是新農保的農民每個月的養老金只有55元,只買饅頭吃都不夠。

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以及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表面上和戶口無關,但是因為就業上的戶籍歧視,實際上對不同戶口的人歧視也很明顯。尤其是對農民工來說,因為戶籍歧視難以在當地城市扎根,所以經常要換個城市工作,但是目前的政策規定只能帶走少量個人賬戶裡的社保金,大部分統籌賬戶裡的社保繳費無法帶走。而且如果不能連續繳滿15年或20年,農民工的社保就中斷了,退休後還是不能享受醫保和養老金。

其他的福利性社會保障,比如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無一不是以具有本地戶口為前提。對於沒有本地戶口的人來說,就是從出生就生活在這裡也無權享受,也不管你在本地交了多少稅和保險費。

(5)其他歧視。對於沒有本地戶口的人,在辦理證件時,比如身份證、結婚證、護照、駕照、營業執照等,都比有本地戶口的人麻煩很多,或者必須要回到戶籍地辦理。如果公民為維護人權進行抗議活動,那些非本地戶口的人更容易被拘留、遣送,而本地戶口的人的抗議相對來說更容易迫使政府讓步。這種經濟上甚至法律上的歧視其實來源於政治上的歧視。因為本地戶口的人有權選舉本地的人大代表,甚至有權競選人大代表,非戶籍人口則沒有選舉權。此外在農村,有些嫁過來的婦女因為沒有本地戶口而被拒絕分享集體紅利,或被拒絕分配承包田。

總之,有本地戶口的人跟沒有本地戶口的人相比,無論是政治權利、經濟權利還是社會權利都有巨大的差別。

(節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人權雙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