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惹的禍:古代的避諱制度(圖)

發表:2014-07-18 12: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民國成立後廢除。那時,人們對皇帝或尊長是不能直呼或直書其名的,否則就有因犯諱而坐牢甚至丟腦袋的危險。避諱常見的方法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別的字來代替要避諱的字。這樣一來,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稱改頭換面的奇怪現象。避諱給古代文獻造成了一定的混亂,給今天的閱讀造成諸多不便。

避諱的對象有四類:

一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陸游編著的《老學庵筆記》記有一故事: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佈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笑話。

三是避聖賢,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候,都應讀成「某」字,同時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圈一個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從此以後,都要加個耳字旁,改姓「邱」字,並且不許發音為「邱」,要讀成「七」字。於是,天下姓「丘」的,從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來的「丘」字了。

四是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故李賀一生不能舉進士。《紅樓夢》中林黛玉之母叫賈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讀成米或密。司馬遷的父親叫「司馬談」,所以《史記》裡,把跟他父親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張孟談」,改為「張孟同」;「趙談」,改為「趙同」。後來《後漢書》的作者範曄也是如此,因為範曄的父親叫「範泰」,所以在(後漢書》裡,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覺的變為「郭太」了;叫「鄭秦」的,也變為「鄭太」了。

又如唐朝的詩人杜甫,父親的名字叫「杜閑」,為了避「閑」字的諱,杜甫寫了一輩子的詩,卻沒在詩中用過「閑」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無海棠詩,不名母名也。

又如蘇軾祖父名「序」,即諱「序」字,所以蘇洵不寫「序」字。碰到寫「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蘇軾也跟著不用「序」字,他以「敘」字來代替。

古人常用的避諱方法

古人常需避諱,他們在小心謹慎之中總結了種種避諱方法: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義字詞來代替需要避諱的字。例如漢武帝名徹,知名辯士蒯徹便改名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時也可以通過增減筆畫來避諱。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為避諱便加了一個耳朵。從宋代開始都要避丘字,寫時往往要省去一筆,有的寫作□或空格不寫。 改字音。例如,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讀作平生。有的以某字代讀,讀到應避諱的字時改讀某。

比如:

陰曆一月古時本來又叫「政月」,這是因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個月裡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並決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於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就把「政月」改為「正月」。「正月」的「正」 不再讀政而讀作「征」了。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於是把楚地改為「荊」。

呂后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

漢文帝名叫劉恆,於是把[女亙chang]娥改名「嫦娥」,把恆山改為「常山」。

漢武帝叫劉徹,漢初有個知名辯士叫蒯徹,史書上就改稱蒯徹為「蒯通」。

漢光帝名叫劉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漢明帝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改為《嚴子》。

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

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為避「構」而牽及夠,媾,購,遘……避諱字達五十多個!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