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看著你,我已無話可講(組圖)

作者:吳燕凌 發表:2015-09-30 07: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記錄片《棉花》海報

【看中國2015年09月30日訊】 這和人們在飯局中罵腐敗,或一遇事就說「體制問題」一樣,是壓抑至麻木後的一聲虛無的嘆息,一種對於無法改變的處境的絕望表達。

在當代華人記錄片導演中,周浩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南方週末及新華社攝影記者出身的他,每一部作品中都帶有明鮮明的記者思維的烙印。在《高三》、《厚街》、《差館》等記錄片中,周浩表現出對現實敏銳的洞察力、過人的採訪與突破能力、抓典型能力,上佳的情感控制力,並且他的拍攝具備深度新聞的周密性,可以說是呈報導式的。

新作《棉花》同樣秉承了這種新聞記者特有的思維風格。他的鏡頭跟隨了一株棉花的命運,從種植到紡紗到批發至USA的過程,以此展現了「中國製造」下的各個經濟環節上的個體命運。

9年前,周浩在一列火車上結識了一位種植棉花的新疆人,由此生發了拍攝一部關於棉紡產業鏈記錄片的想法,最初的野心,甚至大到要進行跨國拍攝,去印度、泰國等地走完整個鏈條,苦於種種原因而未成行。在蹉跎中,周浩最後選擇與法國剪輯師合作,結束掉拍攝《棉花》的工作,將其成片。《棉花》大致以棉花種植、棉紡廠、牛仔褲生產公司三條主線的交叉剪輯而成。其中棉花種植部分以時間為線,依次經歷了種植、摘頂、抬紗、運輸等環節進入紡織廠,農民的辛勞與對生產技術進步的憧憬,令人唏噓。棉紡廠的部分則以河南紡織女工為拍攝主體,她們在沒有空調的廠房忍受高溫工作,有些女工懷孕7、8個月也不敢休假,另一些年輕姑娘則不甘心當技工的命運,每每掙紮在辭職的邊緣。第三個部分則拍攝了在珠三角發生的牛仔褲加工及出售的過程。

片子一反周浩過往拍攝的常態,不再具有強戲劇性,而是平淡舒緩,出現大量的抒情鏡頭。比如在拍攝棉花種植部分,周浩捕捉了田埂上的光,以及遙望農人接連步入田間構成的線條,令我想起阿巴斯的構圖與意境。在講述工人的部分,還運用了許多對人群的俯拍,充滿同情。在女工乘坐列車的橋段,則使用了低角度的平視特寫來體現物理上的擁擠,且可引申理解為從事密集勞動力產業對人的心理產生的逼仄感。

《棉花》中的人物,並不算個性鮮明,而是像加了一層濾鏡一般,變得模糊,甚至有些符號化。這種符號化,我想並非周浩導演的疏忽,而是一來是早期宏大的拍攝野心導致的必然——拍攝對象與所需素材過多,個體的「戲份」自然減弱;二來,這更是當今的「個體」的客觀現實。

在與一名牛仔褲加工工人對話時,那位中年男子淡淡地說著「貧富差距太大」,這一鏡頭被指責「膚淺、不深入」。然而,我的理解是,這句話並不是指向工人的膚淺,也不能指嚮導演的膚淺,這句話在當今社會現實中,成了和「吃了嗎」一樣的打招呼的方式。這和人們在飯局中罵腐敗,或一遇事就說「體制問題」一樣,是壓抑至麻木後的一聲虛無的嘆息,一種對於無法改變的處境的絕望表達。

在觀片的前半程中,我一直懷揣著「周浩是左是右」的問題。但當看完全片,我明白了這個問題不再重要。


記錄片《棉花》劇照

敏感多思的藝術家,往往對勞苦大眾充滿深摯的同情,卻又在對經濟的認知上比較天真。卓別林便早已創作了《城市之光》、《摩登時代》這樣的影片來探討資本工業與個人幸福間的關係,對時代的不滿毋須多言。杜琪峰導演的《奪命金》則描繪了小人物在逐金時代的迷茫,卻同樣在刻畫人的貪婪之外,沒有超越「跟錢有仇」的層次。另一位同樣對勞動者充滿愛的「環保電影大師」宮崎駿,早年醉心社會主義,一直到1994年連載完《風之谷》,思想才產生轉變。

關心窮人,不能等同於攻擊富人或佔有資源的人。周浩在關切的鏡頭之外,並沒有流露出批判的鋒芒,這被一些觀眾詬病為「妥協」。但假若要在觀察現實的基礎上作批判,「劍」又該指向何方呢?工業生產、市場經濟、城市化、全球化這一切一切,都造成了中國鄉村的凋敝、工人生活的枯燥,情緒化的表述顯然無法解決問題。

另有一些學者嘗試給出了藥方。原《21世紀經濟報導》評論員輝格認為,若要改善農村生活,應當仿效美國,建造人們「按各自生活態度和居住偏好自由組合」的新型村鎮,這種組合「既可由開發商的細分定制來實現,也可由居民直接組織」。在《鄉村復興之路在何方》一文中,他寫道:「此等發展對制度環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居民不能自由遷居,土地產權沒有落實,土地用途和交易受到限制,居民無權自我組織,社區自我管理契約得不到法律承認,社區發展受限於行政區劃的桎梏,自我管理與既有村鎮政府體系相衝突,水電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被壟斷和管制,居民在交了社區物業費並實現公共產品的自我供給之後,卻仍要和其他依賴政府服務的社區一樣納稅,那麼新型村鎮就難以建立。」

文中舉出了以藝術家和愛好者為「目標客戶」的特拉華州阿登村,和弗吉尼亞費爾法克斯縣的自治社區雷頓斯為正面例子,以示改良村莊的可行性。

事實上,20世紀初美國人掀起的「回歸鄉村」運動,在江浙滬一帶,已隱隱有了苗頭。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扶持和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上海郊區松江的泖港、新浜、葉榭三鎮於近年推行了家庭農場試驗,以期可輔助緩解城鄉失衡問題。

但是,上述這些評論家的構想與步履維艱的改革舉措,是否最終能在中國的土地上實現鄉鎮的生活質感,是否能使工農穫得抵禦全球化的內心力量?這些仍是難以知曉的,更遑論讓一部記錄片來承擔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任務。


記錄片《棉花》劇照

在《棉花》中,周浩沒有流露出自己的立場,只是默然地注視著這些勤懇的、在討生活中失去個性的農戶與工人。正如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聶欣如所言:片子有很多沒有說,這些就是留給觀眾自己去想的。記錄片學者呂新雨則評價,這部節奏趨慢的片子,是周浩「最有詩意」的一部作品。

周浩歷來抵抗任何標籤與過度解讀,他曾在拍完《高三》之後說:「我不是一個改良者,只是一個記錄者」。我想,作為記者,周浩的內斂應當並非囿於新聞教學書籍中諸如「記者應客觀記錄而不表述觀點」的設定,或對「直接電影」理論流派的信奉,更非沒有自己的觀點,而是在追溯了整個鏈條之後、反覆體察全球化與土地生存模式間的縫隙之後,走向了無奈的平靜。周浩說,可能是我年紀大了,不再激烈。除了用鏡頭來凝視這片大地,已沒有話可講。

全片最感動我的,是女工集體乘坐火車時的一幕。一位紡織女工在眾人嬉笑的簇擁中,對著攝像機自信地唱起了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鄉親門才有這吃喝穿/你要不相信那就往那身上看/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都是他們褳那/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婚來嫁/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個不如兒男/唉咳唉咳唉

這一刻的河南話,好聽得猶如黃鸝。這一刻的個體,終於在群體的背景下,得到了銳化,卻又並不與集體分離。清亮的嗓,唱得我身上一陣陣的麻,讓我終於回想起生活原本的甘美——無論被稀釋成什麼樣,都是絕無僅有的甘美,就像棉花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過程本身一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瓢蟲映像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