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 這些漢語詞原來都是佛教用語(圖)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夠顯示出各式各樣的形象。(網路圖片)

漢語發展史上,漢語大規模吸收外來語共有三次:一是戰國時期,主要是匈奴、西域來源的詞;二是魏晉至隋唐時期,主是梵語系統來源的佛教詞語;三是明清時期,主要是來自西方語源的詞。其中來自佛教的詞是對漢語影響最大的一次。據梁啟超先生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佛教用語「三萬五千餘語」。完全可以這麼說,沒有佛教語言,就不能說中國話!

兩漢之際,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許多佛教典籍陸續被翻譯成漢語。佛經本以梵文寫成,當中有許多宗教術語和古印度的詞彙。佛教的經籍被翻譯成漢語後,這些外來語亦漸漸融入漢語之中,成為日常語匯的一部分。除了「菩薩」、「羅漢」、「夜叉」、「舍利」等詞外,還有「恆河沙數」、「回頭是岸」等成語。這些佛教語言逐漸與漢語相融攝,很多我們都琅琅在口卻習焉不察,僅舉其部分如下,估計夠您大吃一驚了吧。

1、剎那
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2、茉莉
梵語「Malika」的音譯簡稱,是產於印度的一種花。佛經裡最初翻譯成「抹莉」。

3、牛鬼蛇神
原為佛教用語,說的是陰間鬼卒、神人等,後成為固定成語,比喻邪惡醜陋之物。


4、現身說法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歷。

5、抖擻
很難相像該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6、心無挂礙
挂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7、開山
指在沒廟的山上建寺院,本為佛教用語,後喻指開創一種行業或流派。

8、群魔亂舞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索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祖不為所動,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這一傳說說明:要想達到覺悟的境界,必須戰勝來自內心的貪慾,也必須戰勝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

9、魔
「魔」是梵語「Mara」的音譯簡稱。漢語本沒有「魔」字,開始翻譯佛典時,人們只好借用 「磨」字來表示。「魔」的本義是擾亂、破壞、障礙,指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後來,產生了一批由「魔」構成的詞:魔王、魔鬼、魔界、魔宮、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術、魔方,甚至還有食品魔芋等等。

10、大徹大悟
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屬於大菩薩的境界。現在連我們凡人也可以使用了這個詞了。

11、海闊天空
唐代大歷年間,禪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表達了禪宗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潑的禪機。後改變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

12、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13、夙緣
前生帶來的緣份。佛教認為,今生今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為決定的。故曰:「欲知前生因,現在受者是。」

14、前因後果
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係。

15、作繭自縛
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惡業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16、自作自受
自己造下的業因,由自己承擔後果。

17、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眾生在嘗到苦果之後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故曰「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18、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出自《涅盤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19、生老病死
佛教認為人生所必經的四種痛苦,也稱為(果報)四相。

20、愁眉苦臉
「愁眉」是古代一種化妝術。「苦臉」源於佛教。佛教認為人生就是個苦海,並稱人的臉形天生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21、習氣
指現行的煩惱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

22、煩惱
指能擾亂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痴三毒。

23、塵緣
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六塵是心的所緣,能染污心性,故稱塵緣。

24、差別;平等
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的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而所謂「平等」,並不是抺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

25、執著
原為佛教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佛教認為,眾生虛妄的執著是很多的,主要的 「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固執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從而產生種種「我見」;「法執」就是固執外境實有,從而產生種種虛妄分別的「法見」。

26、心猿意馬
指躁動散亂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專注一境;意則猶如奔馬,追逐外物。心猿意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馬視為修道的障礙。

27、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痴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28、家賊難防
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29、盲人摸象
為《涅槃經》卷三十二所載的一則故事。比喻對事物只有片面的瞭解,就妄下結論。

30、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常用來比喻虛無縹緲的東西。《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載:「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31、水中撈月
源出佛教的一個寓言故事。據《摩訶僧祗律》記載:「昔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俱至大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曰:‘月今日死,落於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暗冥’。共作議言:‘雲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輾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輾轉相捉。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佛陀以此故事諷喻那些自以為是,分不清是非虛實,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師。

32、愛河
愛慾浸染人心,使人溺沒而不能自拔,故喻為愛河。蘇軾有詩云:「欲平苦海浪,先干愛河水。」

33、慾火
形容情慾熾盛如火。《楞嚴經》卷八詳明其業因、業相、業果皆如猛火。

34、婆心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叢林中稱為「老婆心」、「老婆禪」。今演為「苦口婆心」。

35、解脫
佛教指脫離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獲得自在無礙。

36、別具隻眼
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隻眼」,慧眼,第三隻眼,天眼,頂門具眼也。

37、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

38、一塵不染
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六種境界。因為它們能夠染污人的情識,故稱六塵。不被六塵之中的任何一種所染污,就是一塵不染。

39、一絲不掛
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出自《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現在指人裸體(本人在 Google 上檢索,竟發現該詞已被篩選掉,真是「一絲不掛」也!)。

40、一刀兩斷
語本《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斷,未稱宗師。」意謂雖能乾淨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現比喻乾淨利落。

41、一廂情願
源自佛教《百喻經》。說一個愚人到都城裡遊玩,愛上公主,相思成疾,幾至命危。現指單方面的願望和計畫。

42、一筆勾
謂破除一切塵緣。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蓮池大師)寫了七首《一筆勾歌訣》:「五色金章一筆勾」、「魚水夫妻一筆勾」,合稱「七筆勾」。勾是塗去之意。「一筆勾」即「一筆勾消」。

43、味同嚼蠟
指修行人清心寡慾,淡於世味。語出《楞嚴經》:「我無慾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蠟。」

44、割愛
愛是貪慾的別名,位列三毒之首。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而世俗的愛,只是虛妄、不淨、自私的貪愛,只有斷愛、離愛、割愛,才能獲得覺悟。

45、自欺欺人
佛經中以犯妄語者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語。

46、臭皮囊
皮革製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於《四十二章經》:「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污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做「不淨觀」,專用以破除淫慾。

47、夢幻泡影
比喻人生無常,世事虛幻。《金剛經》「六如偈」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唐伯虎因以為號「六如居士」。

48、世界
指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教《楞嚴經》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佛家語中「世」即是時間,「界」是空間,「世界」所指的就是整個宏觀宇宙。「世界」成為常用語後,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49、大千世界
佛家謂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50、浩劫
「劫」是梵語「劫波」(Kalpa)的音略。劫是不能用年數來計算的漫長的時間概念。如用一件輕軟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試一次方廣數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銷磨盡,謂一小劫。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佛經中又說,一大劫中包括世間「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劫」的時間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間範疇。故而「浩劫」、「劫難」都是兼有時空雙重意義的。

51、一彈指
我們現在形容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這個比喻。「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於印度梵語。《僧只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另外,「彈指」也是捻彈手指做聲的動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讚嘆、警告、許諾、覺悟、召喚、敬禮、詛咒等。

52、當下
本佛教用語,人能活著和感覺到的只有當下。當下就是現在的這一刻。

53、安心
來自禪宗的一則著名公案。據《五燈會元》卷一載,禪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達摩乞與安心法:「諸佛法印,可得聞乎?」達摩云:「諸佛法印,匪從人得。」慧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云:「將心來與汝安。」慧可遍尋不見心,便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大悟。

54、莊嚴
指佛像、法師的神態端莊肅穆。

55、晨鐘暮鼓
為舉行法事時集眾而用的法器。唐宋以來,我國各大寺院多在佛殿兩側建鐘鼓樓以為懸掛鐘鼓之用。因而晨昏撞鐘擊鼓已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

56、五體投地
用左右膝、左右肘、頭頂等五個部位著地行禮,是佛教裡最為敬重的禮節。

57、十字街頭
見於《五燈會元》卷十九:「大眾須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頭與人相逢,卻在千峰頂上握手;向千峰頂上相逢,卻在十字街頭握手。」「十字街頭」指世間、事相等,與「千峰頂上」所指的出世間、理體等相對而言。

58、灰頭土面
猶言蓬頭垢面,形容骯髒相。也作「灰頭土臉」。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後,還要發大悲心,返回塵世中去救度眾生。灰頭土面即指應眾生緣而化現的凡夫形象。

59、勇猛精進
很難想像這個積極入世的詞出自佛教,原指奮勉修行佛法。《無量壽經》捲上云:「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現在指刻苦學習,不斷進步。

60、覺悟
「覺」,梵語為bodhi,鳩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佛家以開悟智慧會得真理為「覺悟'。現在指政治上的認識水平。

61、自覺
佛典中依覺的範圍和程度的差別而立「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異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覺。今以自己有所認識而覺悟為「自覺」。

62、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語本《景德傳燈錄》:「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63、導師
引路的人。佛為眾生指點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

64、正宗
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系學派為正宗。宗,即禪宗。禪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後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

65、曇花一現
佛經中用來比喻佛法難聞。

66、空中樓閣
喻修行者應筑好根基,循序漸進。

67、醍醐灌頂
「醍醐」是從牛乳中反覆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大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徵新王已享有統治四海的權力。密宗沿用此法作為僧人升任阿闍黎(規範師)時的儀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

68、心地
以大地比喻心,謂心如大地,能產生世間、出世間和善惡等法。

69、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禪宗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現指心與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70、伸手不見五指
我們現在用來形容光線暗。其實,它本是佛教用語,出於《續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禪語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

71、投機
徹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機謂之投機。

72、單刀直入
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不依經論文句,斬盡葛籐(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

73、當頭棒喝
禪門認為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動念即乖。為了打破學人的迷執,不少禪師用棒,或用喝,作為施教的一種方式。

74、天花亂墜
佛教傳說佛祖講經,感動天神,天上紛紛落下花來。現形容言談虛妄、動聽而不切實際。

75、頑石點頭
指說理透徹,使沒有悟性的人也心悅誠服。

76、辯才無礙
本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善辯論。語見《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77、三昧
佛教用語,梵文「Samādhi」音譯詞,意為「正定」,即摒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先比喻奧妙之處。

78、面壁
佛教用語,指面對牆壁默望靜修。據說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寓止於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終日默然靜修九年。後一些武術門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門戒條,掌門人便罰其在山洞、懸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過一段時間。金庸《笑傲江湖》中華山派弟子令狐沖曾被掌門人岳不群罰面壁思過一年。

79、法寶
佛教用語,指佛說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缽、錫杖等。

80、法子
佛教用語,意為「步向正道」。日本女歌手酒井法子即以此取名。但令人遺憾的是,2009年8月,酒井法子因藏毒及吸毒被警方逮捕,判處一年半懲役,並沒有「步向正道」。

81、天龍八部
原為佛教用語,指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後被金庸用作書名。

82、浮世
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飄渺。日本作為風俗畫、版畫的名稱。

83、小品
本屬佛教用語。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

84、智慧
梵語般若(Prajna)的意譯。佛教謂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85、真心
佛教用語。謂真實無妄之心。



責任編輯:鳴建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