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華裔楊蘭蘭在澳大利亞酒駕勞斯萊斯與奔馳車相撞。(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看中國2025年8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木子綜合報導)一名華裔女性駕駛一輛勞斯萊斯在澳大利亞發生酒駕交通事故,該肇事女車主23歲,卻被發現擁有驚人的財富,住當地豪宅,車庫裡還有一輛勞斯萊斯,但該女表現非常低調。引發大陸網友關注。
極目新聞9日報導,日前,在澳大利亞悉尼東郊,23歲華裔女子楊蘭蘭(音譯)醉酒駕駛一輛勞斯萊斯,與一輛奔馳車相撞。奔馳車司機是電臺主持人凱爾•桑迪蘭茲的司機喬治•普拉薩拉斯,事故導致他脊椎、肋骨和兩側股骨均斷裂。警方稱,楊蘭蘭沒有受傷。
一名目擊者稱,撞車時他正躺在床上,突然聽到一聲「巨大的爆炸聲」。他說,「撞擊產生的音爆非常強烈,觸發了附近商店的警報。我和老婆跑了出去,看到了車禍現場。」
目擊者說,他看到奔馳車車頭被撞得粉碎。一名鄰居已經到達現場並撥打了報警電話。「值得慶幸的是,奔馳車裡的男子還活著,他有意識,可以活動。而勞斯萊斯裡的女孩則站在街上,完全驚呆了。」
而楊蘭蘭的背景和她的巨額財富來源至今是個謎。她的勞斯萊斯的登記證明顯示,這是2025款車型,零售價超過100萬美元(約人民幣718萬元)。車禍發生後,有人拍到她被護送著離開現場,身著奢華服裝,總價值可能達5000美元(約人民幣3.6萬元)。
據報,楊蘭蘭住在悉尼東區一套寸土寸金的頂層公寓裡,除了出事的勞斯萊斯外,她還擁有一輛白色的勞斯萊斯敞篷車。然而,至今無人知道她的真實身份。
《聯合早報》引述澳洲媒體news.com.au和《每日郵報》報導,事件發生於7月26日,涉事女子楊蘭蘭(Lanlan Yang,音譯)開著一輛勞斯萊斯,在悉尼東郊撞上一輛馬賽地汽車,導致馬賽地司機脊椎、肋骨、臀部和股骨骨折,楊蘭蘭則沒有受傷。
澳洲警方指女子拒絕接受酒精呼氣測試。該女子面對行為不當造成人身傷害、拒絕或未能接受呼氣測試的指控,將在8月15日面控。
香港星島頭條引述微博貼文報導,對於楊蘭蘭的背景,當地華人圈的一名私人保鏢司機稱,這是一個封閉、「你看不到」的圈子,他們大多以留學生身份存在,開賓利、法拉利、勞斯萊斯上下學。這些「神秘二代」風格既張揚又隱秘---樂於炫耀自己的名牌服飾,卻不願露臉。
2025年7月27日凌晨三點半,澳大利亞悉尼的富人區,一輛價值700萬的勞斯萊斯逆行撞上一輛奔馳。奔馳司機整個右髖和腿都沒了,加上他是澳洲著名的電臺主持人的司機,所以備受關注。但當地繼續深扒,發現撞人的女司機背景或許更強大,司機名字叫做楊蘭蘭。23歲的她,居住的豪宅可以俯瞰悉尼歌劇院,車庫裡… pic.twitter.com/USfw8Je1hm
— 芙寧娜娜💙𝐅𝐮𝐫𝐢𝐧𝐚𝐧𝐚 (@FurinaDF) August 8, 2025
8月8日,知乎網友「Jonathan」發帖說,「楊蘭蘭英文名字叫 Wendy Yang,住在double bay海邊的別墅,之前做鐵礦石生意的,和 Sino Stell 那幫人關係良好。她主要工作是賣礦山給中國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這些人有一個固定的圈子,定期在西澳聚會。所謂的鐵礦石生意不是賣鐵礦石,而是配額。
帖文還說,這都是家傳生意,每年西澳來一次會議,分一下配額,然後一年的利潤就來了,這些人也不是直接銷售而是層層轉手,紅三代給官二代,然後官二代找到真正做事情的人,配額裡面80%都是 Sino Stell 的,剩餘的就給這些人分了。」
(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上述事件引發大陸網民熱議,「這個真顛覆了我對有錢人的認知,她們啥也不用干…」「誰的後代?」「遮遮掩掩的,一看就曉得錢來路不正!」「頂上都知道是誰家的,就是級別太高不能爆。」「必須挖出他的父母是誰!」「是那種提都不能提的。」「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啊」。
X網友「天道」說,「楊蘭蘭的一次交通意外,揭開了中國紅色家族的奢靡生活。當年打仗的時候,讓人民子弟兵去堵槍眼。說什麼為了後代的幸福生活。結果,他們的後代拿著幾百億在國外驕奢淫逸。人民的後代在中國低薪做牛馬。人民敢反抗,就開著坦克從人民的身體上碾過去。」
「作家崔成浩」說,「真是可笑!你們誓死保衛的祖國,不過是他們的金礦,人家買一臺庫裡南,如同你買一瓶礦泉水……在悉尼發生的勞斯萊斯車禍,瞬間秒付巨額保釋金,令澳大利亞土著窮目瞪口呆,真是為國爭了光。不知江油被霸凌的女孩母親、喝糞水的杭州百姓、掉進洗礦池裡的大學生、鉛中毒的幼兒園小朋友家長、以及為抗日電影貢獻票房的韭萊們,能否買得起庫裡南一個車輪呢?」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